第四章 广宁之战惊天下(第6/6页)

阅读那些史料时,常常令人产生一种感觉:这位努尔哈赤身上,似乎笼罩着某种血腥的宿命,战争与杀人成为他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英雄的梦想、女人、财富和对汉民族的仇恨,成为这个宿命的核心。

平心而论,汉民族中历朝历代出产的人渣不少,他们荼毒自己同类的本领常常出人意表,令人叹为观止;对待异族,则更加全无顾忌,遭人痛恨之处实在可以车载斗量。从努尔哈赤的不少言论中判断,他很有可能认为自己是在代上天恭行天谴。

从众多史料中,我们大体可以认定:这位努尔哈赤的确善于审时度势,韬光养晦,不利时作低服小、细致入微,得势后凶残暴虐,十分残忍。而若要找出此人在政治上如何雄才大略,如何是位伟大政治家之类的证据,实在很难。因此,明清史权威人士孟森先生对他的评价并不高,认为此人在政治上乏善可陈,于民于社会甚少功德建树,其长处更多表现在战争与军事才能上。事实上,只要翻一翻史料,就不难注意到,至少在努尔哈赤时代,后金国所赖以生存的,除了赤裸裸的战争暴力和烧杀抢掠之外,其他的成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才会有学者认为,努尔哈赤时代的后金汗国根本就是一个庞大的军事抢劫集团。

孟森教授认为:在大清帝国皇家爱新觉罗子孙与士大夫口中,固然会颂扬努尔哈赤积功累德,应该入主中国,然而,若就史实考察之,则实在没有什么功德。清之取天下,纯由武力。努尔哈赤以矫健警悟,当大敌不惧,受重伤不馁,以此称雄;又以勇悍立威,驱率其族,裹胁益多,并以训练族众见长,遂养成武力,从而横绝一世。(孟森《明清史讲义》下)这种评价,从历史的角度看,很有可能是公正和客观的,因此受到了国内外许多史家的赞同。中国历史上,像努尔哈赤这样的草莽英豪为数不少,大多如过眼烟云。他的政治才能与综合素质,远远不如他的两个儿子——皇太极与多尔衮,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皇太极和多尔衮,清军铁骑能否踏进山海关实在是个值得怀疑的未知数。

面对动荡不安、此起彼伏的反抗,努尔哈赤必须先稳住自己的后花园。时年已经六十四岁的努尔哈赤,一直以善待时机取胜;此时,他仍然在等待或者叫善待时机。他对于敌人阵营中的优秀人物,似乎具有一种天生的识别能力,从不在这种敌人面前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