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计太后”孝庄:后宫藏针,魅力无穷(第6/6页)

汤若望曾经对大明帝国做出过特殊贡献——他奉大明皇帝之命,为帝国政府撰写过一本制造、维护、使用红夷大炮的小册子,因此,袁崇焕炮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辉煌业绩中,应该有他的一份功劳。

多尔衮进京后,不但没有人追究他当年犯下的“罪行”,他甚至还和范文程成了好朋友,并深受多尔衮欣赏。多尔衮所颁布的第一份大清历法,就是这位洋神父主持修订的。他在西医西药方面的知识,是他和孝庄皇太后与福临结下善缘的重要原因。据说,福临称呼这位洋和尚为“玛法”,在满语中,是“爷爷”的意思,晚上将他召入宫中,二人时常作彻夜谈。有一年福临过生日时,甚至将生日宴会摆在了汤若望的教堂里。

如今,在皇帝势将不起之际,汤若望前来问候。据说,他有效地打消了皇帝立堂兄弟为继承人的想法。按照这种说法,玄烨即后来的康熙皇帝被选择出来,汤若望也是功不可没。因为,当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询问哪一个儿子可以成为未来的皇帝时,汤若望回答说,应该选择已经出过痘、不会再害天花的孩子。

这个孩子恰恰就是玄烨——康熙皇帝。

就此,玄烨成为大清朝第一位由老皇帝临死前指定、而不是由诸王贝勒大臣推举产生的新皇帝。这个来自塞外的新王朝已经和中原帝王政治文化传统大体合流,其八和硕贝勒共柄国政的贵族共和制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尾声。

从此,中国历史快速驶入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康熙皇帝时代。康熙继位之初,曾经有一个汉族秀才上书皇太后,建议她垂帘听政,被皇太后断然拒绝。在未来的岁月里,孝庄皇太后以她对康熙皇帝的成功教养,赢得了皇帝,并通过皇帝赢得了历史与后代的尊敬。

据说,晚年的孝庄皇太后自奉甚简。与明朝比较起来,皇宫中的开支与使用的太监、宫女数仅仅是明朝的一个零头,平均起来大约还不到其百分之一。而就是在这种节俭的开支中,孝庄皇太后还曾经多次将皇宫中积攒起来的银两,赈济给遭受自然灾害的灾区人民。她对康熙皇帝的教诲中,有一些以人民福祉为念的地方,这应该是她受到爱戴的原因。

据说,这位老太太在夏天避暑时,曾经去过多尔衮猝死的喀喇城,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附近。这位饱经沧桑、已是暮年的老人,来到故人之故地,不知会有揪心的疼痛否?

公元1688年,即大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午夜时分,孝庄皇太后病逝于北京紫禁城慈宁宫。去世前,她再一次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谜团:她叮嘱孙子康熙皇帝,不愿惊动自己奉安已久的丈夫皇太极,且眷恋儿子和孙子,因此,要求将自己葬在福临的陵墓附近。最后,终于安葬在位于今日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的围墙外,与今天沈阳北陵的皇太极昭陵相对,号为昭西陵,从而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七十五岁的孝庄皇太后,一生多姿多彩,却也无法不令人感慨万千:这老太太,可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