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一)(第2/2页)

“要是能在黄河中央都能修起一座洪水冲不毁的桥墩,黄河金堤就不会溃坝了。”

这些年,洛阳至大名段的黄河大堤越修越坚固,加之束水攻沙的策略,使得这一段的河床不断下切,已经不用担心黄河泛滥之患。不过大名以下,还是有过一次决口。不过近北部了,东流的洪水泛滥之处,人烟并不算稠密,损失也不算大,到了秋天水缓的时候就堵上了。但这毕竟是一次溃坝,当朝的章惇和韩冈也不免受到了一番指责。

在韩璃看来,除非能在河中修起一座石山来,那样才能充做架桥的桥墩。

“理论上是没问题的,《自然》上已经讨论过许多次了,只是现在营造技艺还有材料跟不上。”

韩宗儒满口的新词汇,在韩璃看来,家里面对气学最有研究的不一定是他的父亲,但受影响最大的肯定是他。

南下的列车很快就抵达了黎阳古渡,却有一人正守在这里,等待着韩缜一行的到来。

“方兴?这不是韩相公家门客吗?”韩宗儒肥肥短短的手指捏着名刺,扫了一眼后就递给儿子,“送去给你祖父。”

韩璃激动地连忙应了。当朝宰相派了亲信门客来,远远地迎出两百里,这可是难得的殊荣,也可见宰相的示好之意。但他进去后不久就又出来,脸上的兴奋不见了,将方兴的名刺还给韩宗儒,“翁翁说了,他累了,不想见客,请阿爹接待就行了。”

“这是赌什么气。”韩宗儒哗哗地摇着折扇,龇牙咧嘴皱着眉,一副头疼的样子。

韩璃忍不住催促,“阿爹,还是快一点,要是让韩相公误会了可就不好了。”

“这倒是不用担心。那位韩相公可不是那种小心眼的人,他对你祖父再放心不过了。他手下的人也是来联络的,不是来找不痛快的。”

韩璃安心了。

他很清楚,自家父亲粗笨的外表下,是极为细密的心思。看似懒怠,无心进学,只好口腹之欲,完全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但家里若有事,祖父肯定是跟自家父亲商量。

只看祖父骂归骂,这一回南下京师,还是把父亲带出来,就可知祖父对父亲的信任。

韩宗儒也没有抱怨太久,很快就将方兴请了进来。

韩缜不出面,韩宗儒只是没职司的大理寺丞,方兴的名帖不好留着,也退还了。

方兴此来,人所共知,是为韩冈做说客拉盟友,不过方兴一开口,就把韩璃吓了一跳。

“寺丞乡居北地,紧邻北虏。想来虏情必然谙熟。故而敢问寺丞,距这北虏入寇,究竟还有几年?”

北虏会入寇?!

在宰相们效伊尹故事的消息传来后,韩璃曾经与兄弟们一起猜测辽人会不会趁机入寇。

太后、宰相将天子关押起来了,辽人的确有可能拿此做文章,举兵南下。但辽人想要南侵,也得看看实力,北界的那一圈塞满了火炮的寨堡,可不是摆设。

辽人是南下劫掠,不是送死,看到河北始终严阵以待,自是不敢自寻死路。

所以家里可以高枕无忧。这是韩璃和他的堂兄弟们的推断。但他的父亲明显不这么想。

“十年内,辽人若不入侵,财计决计支撑不住。”韩宗儒的一对小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辽国造枪造炮,一切工业都是军工,完全没能普惠民间。”

“一是不为,二是不能。不为者,辽主见识不足。不能者,有榷场在,辽人对宋货又趋之若鹜,本国之物贵且劣,自是无人问津。”

在宋辽两国彻底放开了边境交易之后,辽国内部的手工作坊,被来自南方的工业品冲得支离破碎。

为了与大宋进行军备竞赛,辽国也没有多余的产能能够用来对抗南方的倾销。

而且辽国占据了日本之后,还有着大量的白银、黄金这样的硬通货,也没有收紧栅栏的紧迫性。

但金银铜是有限的,耶律乙辛也不会忍耐这种吃大亏的贸易太久。什么时候辽国开始封锁国内,什么时候就要开始战争了。

而这个时间,在韩宗儒看来,最多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