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四章 落落词话映浮光(上)(第2/2页)

“自县里到州中,一百八十里地,得入夜才能到。”

“不知何时可通蒸汽车,届时,半日便能到了。”

看到这两句,王安石一声轻叹。

铁路通到县中,寻常百姓出行,一个白天就能走出近两百里地,即使是骑马也就这个速度了。

韩冈想要做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而且还能更快,只要换了那什么蒸汽车。

如果真的能半日两百里,不论天下哪里有了叛乱,五七天内,大军就杀到了。试问谁敢叛?

可惜……不知要多久才能实现。

“快走了,快走了,再上一人就要走了!”

到了车站,在车主的招呼下,史进很顺利地上了车,在最后一节车厢里坐了下来。

在史进与同车之人的对话中,王安石又发现了几个陌生的名词——神都,顺天府。

神都是洛阳的别称,不过东京开封府,又名汴梁、汴州、大梁,也有文章称为神京的。

但顺天府是哪里?

书中说是兰陵北面。兰陵县古有今无,如今只有丞县,不过王安石记得还有一个兰陵镇。

或许是应天府改名?

王安石知道韩冈不想惹麻烦,所以故意曲笔。

到现在为止,他连个朝代都没提。

提到天子,也就是说了一句“如今圣天子在位”,另外还有一个泰康三年的年号。

这些都是枝节了,重要的还是小说的内容。

的确是小说家言,所以韩冈连名都没留,但看着的确有趣。

韩冈这是立了一个样子,告诉世人,他将会让大宋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不过不是冷硬的文字,而是让人饶有兴味的话本,而且多有枝节。

比如一开始史进要远出郡外,在坐车前先去县中拿了关防路引,当时县中正在断案,一名县学中的学生写了一部有伤风化的话本,在县衙中被斥责,逐出了县学。

扶灵事急,却加一缓笔,让这话本显得有肉有骨。乍看是无关紧要的情节,却让文章增色不少。

至于上车后,描写更是精道。

脚下踩着货担、见人就奉承,是寻常走家串户、今日去州中置办货物的游商;

十五六岁,紧紧抱着包裹,不言不语,只啃着冷硬的炊饼,这是初次离家、要去州中寻工的小儿;

就着烧酒,啃着油纸包的烧鸡,露着圆滚滚的肚皮,满头满脸热津津的油汗,这是要去邻县收租的和尚;

坐在史进对面,高谈阔论,让史进畏而缩足,却把郁郁乎文哉说成是都都平丈我,牛头不对马嘴,是自称要去州中拜见做知州的座师的士人。

史进问那士人,“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

“二人。”

“尧舜是一人、两人。”

“自是一人。”

“且容小弟伸伸脚。”

看到这一段,王安石也撑不住笑了起来。

真是那等不学无术、却又拿着书本吓唬百姓的那等士人的嘴脸写得活了。

不是生长自民间,见惯了市井百态,写不出如此文字。

而且那个和尚,也是写得绝了。模样似盗匪,酒肉不离身,满口乡下土财主的口气偏要加一句阿弥陀佛。

想不到这世间还有此等人物!更想不到,文章还有这种写法。

不知不觉间,王安石已经沉浸了进去,浑忘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