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七)(第2/2页)

“书中倒数第二卷,是外国的风物,主要是道听途说。”

“是日本还是高丽?”王安石问。

“倭国多火山。火山,地之裂隙。地下有高热,金石化液,如冰下之水,奔涌不息。往往于裂隙处喷薄而上,积于地面而成山。山为金石所凝,故而多矿藏。”

“倭国多硫磺,亦肇因于此。”王安石将韩冈的话接了下去。

他当然记得韩冈在《桂窗丛谈》中写得那些轶闻,韩冈方才的复述与书中有异的几个字,他甚至还能辨别出来。《桂窗丛谈》从题材上只是私人笔记,表面上看不过是搜罗了一些奇闻轶事,以及韩冈对这些事的解释,由此集结成册。但实际上,这部书,已经是气学一脉中的根本教材。

“此等秘闻事关军国,怎么能公布出来?辽人攻日本,当有玉昆你的一份功劳。”

“当时还没有火炮。而且更重要的是小婿可没说。比如金银矿,以及铜矿。五金之属,只有铁最难熔融,而金银铜则要容易上许多。故而从火山之中涌出的矿藏,少铁而多金银。这一条,小婿从来没在哪一本书里写过。但此事小婿不去写,耶律乙辛占据日本之后,难道会不知道?”

辽国矿冶之术,不下于中国,远胜于那一干岛夷。若辽国的炼银之法用在日本,一年百万两银,岂是难事?百万两银在手,还有金矿、铜矿,耶律乙辛每年手中能多出三五百万贯的财货,他又怎么会明知道吕惠卿在激怒他,却还会为了区区百万贯银绢,怒而兴兵?

“吕吉甫大喊着要攻辽。若是辽人并不因为岁币来攻,他是准备继续往辽国境内杀过去吗?”

有了钱,就有了控制力。如何对付大宋,在耶律乙辛手上就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战略上也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而一开始只准备迎击辽人进攻的吕惠卿,怎么可能应对得了这样的局面?

“吕吉甫能不能赢,韩冈不知道。可换成是韩冈,绝不会冒这风险!”

王安石紧紧皱着眉头,没有注意到韩冈告辞离开。

韩冈回头,王安石犹在灯下。

自己说得太多了,可有用吗?

韩冈摇摇头,根本不可能!吕惠卿都做到了这一步,已经不可能有退步的余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