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五)(第2/2页)

薛向是不可能回去做三司使的,再过些日子,等到宿州到京城的轨道铺就,他说不定就要乞骸骨了。

这样的人选,章惇想来想去就只有两个。

苏颂。

沈括。

苏颂进东府的资格都绰绰有余了,加之年岁已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位置倒也罢了,一张清凉伞甚至能荫蔽孙辈,而三司使,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恐怕是不会愿意去做。

至于沈括。想起此人,章惇就像面前出现了一堆臭狗屎。沈存中的人品,实在是让人无话可说。韩冈信任他,章惇却不敢信任。

王安石信他用他,可一旦王安石去职,他就立刻改换门庭,甚至将之前说的话都吞了回去。苏轼与他诗文往来,可他却把苏轼的文章送到了乌台李定的手中。若是他重新回到三司使的位置上,看到韩冈势弱,说不定就会反手一刀。

就算沈括能够担任三司使,而且对之前的问题也能正面回应,但另一个问题却难以解决:

皇后能不能支撑得住?

天子不是蠢人,相反的,赵家的皇帝都可算得上是聪明。

皇后对韩冈的倚重,天子不会看不到。且只看年幼的太子,也该清楚除非是十万火急、火烧眉毛的大事,否则皇后决不可能同意让韩冈离京去河东。对比起送到福宁殿中的那些轻描淡写的奏折,其中的差距就算一时没反应过来,到了如今,早就该抱着深深的疑问,甚至很有可能已经得知了真相。

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

天子隐忍许久,难道就没有夺回权柄的想法,另找一个粗通文墨,能读诏听诏的新皇后?

现在的隐忍也许就是为了日后的爆发。

或许就在明日,或许是在十几年之后。这么大的事,皇帝总要疑惑再三。而且,能够帮助皇帝实现目的的臣子,也就那么几个。章惇觉得,也许到时候甚是会没人愿意帮助一个垂死的皇帝。

但既然事情有可能发生,准备便不可不做,总要将皇帝的小心思给压下去。

难得很啊。

章惇轻声叹着。有些事做起来可比空口白话要难得多。

看来真得看看明天韩冈会怎么跟他的岳父说了?

章惇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