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十二)(第2/2页)

……

情况看来又要发生变化了。

在韩冈名为奏禀,实同檄文的奏章抵达京城后,蔡确就觉得,他是要拼个鱼死网破了。

但以韩冈的行事为人,肯定还有后手。至少在他启程南下前,应该能预料得到,韩冈历年来任用和提拔的官员,也必然都会受到池鱼之殃,绝不可能再置身于外。

韩冈所提拔的官员,现如今还远远不能为他提供帮助。其中几乎都找不到一个有进士资格的成员。大部分还沉沦下僚,不知何时才能得到晋升的资格。论起做事的能力,他们都很出色,可缺乏出身是他们的致命伤。可是韩冈既然已经举荐了他们,就必然要受到他们的牵累,一旦被定罪,韩冈也难以自安。

而且韩冈的表兄李信也受到了波及。在战争结束后,便因那场惨败被夺职后召入京城,甚至连差遣都没给,直接在京城做起了冷板凳。现在更是受到了弹劾,要追究他战败之罪。

一直以来,韩冈与王安石虽有学派之争,但在朝堂上,却还是靠得很紧。王安石两次回朝,韩冈在其中出力甚多。蔡确多年在朝,未曾离京半步,凡事历历在目。

如今翁婿俩竟然到了公然决裂的地步,始料未及之余,倒是让人松了一口气。

只是蔡确没料到韩冈会从铸钱着手,而且着手的角度同样是出人意料。

朝廷通过加大货币发行的力度,将亏空转嫁给百姓,致使民怨沸腾。韩冈一篇文章浅显易懂,就算仅仅是粗通文墨,也能看得出来他的用心是要朝廷保证币值的稳定,以此来维系朝廷的信用。这是在彰显他的谋国之材。由此来反衬东府的无能颟顸。

要不要派人去报社,蔡确有些犹豫。同意加铸大钱和铁钱也有他一份。韩冈的文章如果正式公布,对自家的名声殊为不利。

只是考虑了一阵之后,他还是决定放弃了。

韩冈对朝廷铸钱一事的公开宣言,至少在明面上进一步与控制朝堂的新党分道扬镳。在朝堂上独树一帜,甚至可以说他已经与洛阳的旧党,开始两相唱和。靠近旧党,来保护自己的嫡系。

既然如此,韩冈就肯定有后手。就蔡确所知,洛阳可也是有报纸的。

或许这个时候,司马光已经看到了韩冈的这篇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