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六)(第2/2页)

韩冈知道机械化的纺纱和人工纺纱最大的区别是将纱锭换个角度立起来,但究竟是如何去“立”,韩冈也只能摇头摊手。他的旧时记忆,完全派不上用场。可当韩冈找来几个将作营的工匠后,他只提点了几句,工匠们仅仅用了两天的时间,便将单锭的纺纱机改造成了八支纱锭的纺机。

韩冈在欣喜之余,也为改造的简单而吃惊。看了新式纺机与旧式的对比,差别根本就是一层窗户纸而已,只要点透了,改造起来完全没有任何难度——难就难在那层窗户纸上。同时新式纺机的改进也是很容易,到了一年后的现在,在工坊中使用的纺纱机已经变成了十六支纱锭。更多的纱锭也是可行的,但动力的来源,就不能依靠人力了,下一步的改进措施,要往水力或畜力方向考虑。

只是成功的仅仅是纺纱机,织布机的改进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飞梭这个名词想必所有学过历史的学生都还记得,可怎么一个“飞”,韩冈不知道,也无法通过这简单的一个词来向工匠进行明白的解释。只能告诉了他们这个词汇后,让他们自己去琢磨。

不过让他惊喜的是,用来处理棉桃的轧花机,却不用他吩咐,却已经有人造了出来。并不是工匠,却是第二年就开始学着种棉的一家农民。两根人力驱动的锯齿状的木杆,棉桃从木杆中碾过去,棉花外面的皮和里面的棉籽就给轧来出来,而棉絮则沾在木杆上。这可是难得的发明。

单是靠着陇西城的承恩村中,两百多户人家各自都种了二三十亩棉田,总计就有四五十顷之多。沿着渭河再往下的村寨中,棉田种得有多有少,但合起来差不多有五六万亩。今年一下就能收获上万担的籽棉,没有一个快速处理的手段,可就要干瞪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