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学生李信(第2/2页)

李信道:“侯爷,学生纵观史书,发现若是寻常的灾民造反,大多只是劫掠一番,以求吃饱。至于其他的,多半都是没有怎么想过的。可是这王明玉却是不同,言语之间颇有些大志,想要再向东北去打澄城,然后再一路向北去汇合高迎祥,搞甚么三家会盟。而且听他话中的意思,多半是要争一争这个盟主的。只是现在王二还在,他如何争得?因此学生才说,王二怕不是命不久矣。若真个让王明玉成行,只怕陕西一地要糜烂大半了。”

王二要挥军北上与高迎祥争甚么盟主,张之极知道,甚至于连王二打算先把事情搞大,再去投靠唐王的打算也清楚,只是不知道中间还有王明玉想着篡权的事儿。

沉吟了一番,张之极才道:“既然如此,你便随我大军前行罢,一路上也好为本侯谋划谋划。”

一句话却是把李信给难住了。

说白了,张之极还是信不过自己,要不然也不至于这般说法,想要把自己捆在军中。

只是形势比人强,如今也由不得自己不同意了。整个大明都知道崇祯皇帝十分信任这位侯爷,别说自己无权无势一书生,便是自己家有再大的背景,难道还能大得过这位侯爷的后台去?

无奈之下,李信只得拱手应是。

及至第二天傍晚,大军一路前行,却是到了蒲城外十数里的山坡之后。

一直被人看看紧紧的李信跟在张之极身边,拱手道:“启禀侯爷,前方便是蒲城了。只是现在城中的情况不甚明了,学生亦不知道贼人是否退却。”

张之极嗯了一声,问身旁跟着的锦衣卫总旗道:“能不能联系上蒲城中的锦衣卫?”

那锦衣卫总旗咬咬牙,说道:“侯爷,城中明面上的锦衣卫肯定是要么死绝,要么有人投敌。但是只要这些叛军只要还在蒲城之中,卑职便有把握联系上其中的暗桩。只是万一走露了风声,暗桩却是有着掉脑袋的风险,因此侯爷若是一定要启用暗桩,还需要侯爷事后向提督大人说明。”

张之极嗯了一声,吩咐道:“晚上派人进城看看,若是贼兵未退,就问清楚城中的情况。若是贼人退了,就问清楚贼人向哪里去了,人数和粮草的情况看看有没有打听清楚。至于暗桩之事,本侯自然会向你家提督大人说明。”

那锦衣卫总旗闻言,便拱手应是后便退到一旁,整个人仿佛是个木头人一般,不再说话。

李信却是插话道:“侯爷,为何不直接派大军围城?”

张之极瞥了李信一眼,讥笑道:“大军围城?若是叛军退了倒还好说,若是叛军未退,大军围城,城中的百姓怎么办?”

李信闻言一窒,拱手道:“难道直接攻城不行么?”

张之极却是哂笑道:“攻城?若是叛军驱使百姓守城,你说本侯怎么个攻法?难道这些已经遭了灾的百姓没死在叛军的手里,却要死在本侯的手里?到时候陛下能饶得了本侯?”

李信不服地道:“侯爷岂不闻慈不掌兵?若是贼军跑了,岂不是更大的祸患?学生以为侯爷不可有妇人之仁。”

张之极笑道:“你懂个屁!甚么妇人之仁,草原上的鞑子再怎么样也比这叛军要强罢?本侯随着陛下北征草原时杀的人头滚滚的,又岂会在意这区区叛军?只要叛军出城,那本侯就能把他们杀个差不多,就算是跑了,又能跑得了几个?”

说完,也不理会一旁目瞪口呆的李信,张之极直接吩咐道:“都先寻地方休息,不许举火造饭,只吃些干粮罢。”

张之极带的这一万兵,原本都是跟着去过草原的老兵了,别说是不能生火做饭,便是再苦的日子也经受过,这点儿苦处算得了甚么。

等到了戌时未过,一直随军的锦衣卫总旗便匆匆忙忙地赶回来了。

见这总旗神色凝重,张之极也正色问道:“城中情况如何?”

锦衣卫总旗拱手道:“禀侯爷,叛军此时仍在城中。

蒲城县县令郑梧在城破之时举家自焚,县尉及蒲城锦衣卫总旗战死,主簿及县丞投降后被杀,如今都挂在了城头上。

蒲城中有头在脸的大户人家一共六家,被杀了一家,家中银两和粮食全部叛军搜刮。

至于其余五家,也被叛军勒索了一万多石粮食,如今都送入了叛军的大营。

据一直埋伏着的暗桩所说,如今城中的叛军兵丁约有五千余,明日便要出城,向澄城进发。只是叛军之中有人提议要裹挟了蒲城的百姓一起前去。”

说完,又看了李信一眼,才接着道:“提议之人,正是这位小兄弟所说的王明玉。至于王明玉其人,读过一些书,心思深沉,如今不只是想要活下去,而是想要逐鹿天下了。”

张之极却讥笑道:“逐鹿天下?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区区一个陕北之地,便想着祸乱了大明?真当陛下是好脾气的?”

沉吟了一番后,张之极便接着对身旁的众多军官下令道:“传本侯的命令,分兵两路,一路随本侯出发,绕过浦城前去埋伏。至于另一路,留在此地,等叛军出城二十里后,切断叛军与蒲城之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