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零章 新气象(第2/3页)

要知道他的上任,原任莱州知府的董熹,就是因为朝中无人支持,想要以强硬手段征收欠税,导致民愤四起,刚上任一年就被贬谛到了云南。

朱瞻基对刘麟所知不多,知道的也只是资料上的一些情况,出身饶州贫困家庭,为官小心谨慎,能知民苦,行事方正,却也有章法。

在担任都察院担任四川巡按之时,着实办了几件实事,才一路青云,成为了苏州知府。

不过在朱瞻基的心里,能做实事,愿意为民做事的官员,就是好官。所以今日老丈人出面了,他也不介意间接地支持一下他,让他压力不那么大。

刘麟夫人是个四旬左右的妇人,没有知府夫人的气派,倒是像个普通的民妇。她带的两个小丫鬟也是一派朴素,见了朱瞻基哆哆嗦嗦,没一点大家气派。

款待她们了一顿晚餐,朱瞻基带着马迪出了门就吩咐李亮,让他派人到锦衣卫去将关于刘麟的详细资料拿一份过来。

如果这个人真的是个清官,能吏,他自认会留意一番。要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佞臣,他也不介意杀鸡骇猴。

虽然他现在不能插手民政,但是要对付一个知府,还是轻而易举的。

他最反感的就是被人欺骗了。

马迪现在不仅是幼军的数学教员,也是幼军的学生,当然,朱瞻基最重视他的一点,还是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

因为精通数学,在将精力转到滑翔翼上面之后,他现在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力学研究上面。

力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但是在这个时代,深受儒家影响的人们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没有人系统研究。

朱瞻基给马迪布置的任务,就是将每一点生活中的“常态”,用数学分析清楚。

比如风的形成,比如树叶为什么会掉,水为什么向下流,还比如轴承为什么会省力,杠杆的原理,滑翔翼为什么能飞起来。

这些事务看起来简单,但是想要解释清楚就涉及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试验,所以马迪现在心无旁骛,忙的团团转。

朱瞻基也知道让他一个十九岁的孩子研究这个,有点虐待他了,但是现在只有思想还没有定型的年轻人,才愿意研究这些东西。

如果他能把这些理论都解释清楚,那么,就能形成最完善的基础物理学,这将会是人类的飞跃。

为此,朱瞻基为马迪提供了最严密的保护,最优越的条件,十个研究院里面所有的密卷,都对他开放,这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上的。

想要银子给银子,想要钱给钱,朱瞻基就是想要拔苗助长,弄出基础物理来。

马迪也不负他的期望,从万有引力到杠杆原理,现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弄出来的方程式,连他都看不懂,却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人人都知道朱瞻基重视马迪,但是没有人知道,在朱瞻基的眼里,一个马迪,要比十个柳升更加重要。

两个人一直聊到了亥时,朱瞻基才让人给他安排了客房住了下来,自己来到了马欣的房间里。

温泉别院这里就是江南园林式的建筑,除了原有的建筑,朱瞻基让人兴建了一个大公园。

在这个公园里引来了温泉水,又用原木搭建了几十座小木屋,他的妻妾一人一座,每一座都有单独的汤池。

别院修好,朱瞻基还没有来过,朱棣和朱高炽就各带嫔妃们来这里度假。

看到这些别致的小木屋,朱棣连以前的大殿也不住了,享受了一番野趣。

而朱高炽更受觉得朱瞻基会享受,把这里布置的野趣动人。

“殿下今日还泡温泉吗?”

虽然才十四周岁,马欣也如同一个贤惠的妻子一样,帮朱瞻基脱去了外袍。只留下了贴身的小衣,然后坐在他的腿上,搂着他的腰,窝在了他的怀里。

朱瞻基逗着她清秀的小脸,笑道:“你陪我一起泡……”

马欣霞飞双颊,在朱瞻基的怀里扭捏着身体。“太羞人了。”

虽然嘴上不肯,但是小手搂着朱瞻基的腰,却更紧了。就像一只可怜的小猫,生怕被遗弃了。

两个人缠绵了一会儿,朱瞻基才抱着已经不敢睁眼的马欣,进入了只有围墙,没有房顶的温泉汤池。

因为年纪还小,她没有那么多的复杂心思,哪怕今日她母亲与知府夫人肯定说了些让她转圜的话,她也不跟朱瞻基说起。

跟她在一起,朱瞻基也觉得格外轻松。

第二日,朱瞻基在羽林卫的护卫下,从温泉返回了京城。

不过,他也没有直接启动银行的筹备事宜,而是先来到了夹江工业区视察。

因为动力源的限制,如今的工业区并不是一大片,而是沿着江边的一条线,每一家工场都有多座水车架在江边。

如今已经有人提议,在江心岛与河岸之间的夹江上,用水泥墩和木板搭建起一座超级大的木制平台,这样就能建设更多家工场。

但是朱瞻基否决了这项建议,若是发生火灾,那一下子就全部玩完了。

因为朱瞻基否决了这项提议,所有人就只能把主意打在了技术革新上面。

如今水车的连动装置越来越复杂,一架水车带动几台车床,甚至多架车床已经成为了常事。

这又反过来要求轴承越做越大,水车越做越大。

在铸压场跟工部定做了一架直径超过二十米,宽度超过三米的铁质结构,木制附件的超大型水车之后。

内库纺织厂那边,就把自己的水车全部拆掉,换成了这种超级水车。

而这种水车的动力,一架就能带动一个编组的几十架纺织车的转动,让大明出现了第一批的流水线女工。

原本是六部之尾的工部,因为水泥的出现,现在在修建全国第一个混凝土公路网。因为水车的出现,控制了天下的工匠,成了比户部还要肥的衙门。

现在的户部两位尚书,宋礼和吴中,走到哪里都被人巴结。

那些地方官原本对工部不理不睬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为了早日修上混凝土路,不要说尚书了,就是工部出去勘测的主事,都被他们送上厚礼。

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几百年前的人,照样懂得这个道理。

短短一年的时间,大明就兴建了将近一百座水泥厂。要不是朝廷严控工厂数量,恐怕每个县都想修建一座属于自己的水泥厂。

漫山遍野的石头,烧制了就能变成银子,而且还不愁销路。如今的大明对水泥的需求数量巨大,朝廷又有银子,竞争可谓激烈的很。

对于这些改变,朱瞻基是乐见其成的。工商兴国,可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

而水泥厂,虽然对工业的发展不像水车的影响这么大,却能改善整个基础环境,成为撬动工业发展的一个巨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