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大佬们的急躁(第2/2页)

成王败寇嘛,帝辛将军队全部调动到边境与异族血拼,家里却有诸侯王造反。姬周获得了统治权,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确性,可不得将帝辛往死里黑。其实能黑的也就制度,也就是奴隶制,问题是姬周自己也是奴隶制啊!这就很尴尬了,所以就甭管帝辛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反正往死里黑就对了。

“如此类者……”桓温可比冉闵更懂历史,见冉闵已经开始不管不顾在胡扯,点了一句:“有始皇帝。”

帝辛在位时,军队基本是在边境与外族作战,腹地仅是留下极为少数的部队。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后,绝大多数的军队同样是在边疆与异族血战,腹地是以少数的秦人统率六国的徭役兵。桓温说的就是军队在边境与异族血战,国内造反来不及调动平叛。

冉闵听了表情一滞,很明显的僵住了。

谁都知道异族是威胁,前提却是要内部能稳得住,要不异族是被逮着杀,可内部爆发叛乱却颠覆了国家,为开拓民族生存空间做了多少事,后面还要被无底线的抹黑,换谁都受不了。

有了“前车之鉴”,自秦帝国之后的历朝历代,基本都是将强军安排在中枢,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中央不动的时候,边疆哪怕是有边军数量也不会多,导致防线处处漏洞遭受异族不断的侵袭,得是严重到一定地步中央的军队才会开拔前往征战。

将强军摆在边境与异族交锋,国内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叛乱不断,自秦之后是发生在明,明也是在内外交困下亡了国。

要说读书,桓温读得绝对比冉闵多。有知识的人想法就多,他是在提醒冉闵别犯傻说一些胡话,比如去向刘彦提倡边墙厚实而腹地虚弱。

“内政建设是大事,亦是必做之事。”桓温在讲道理,让冉闵听了非常不高兴,他说了一些为什么必须发展内政的理由,后面站在武人的角度却又说:“止戈为武,并非罢战不征,乃是打到敌人拿不起兵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穷兵黩武不可取,忘战却更危险。某以为,止步于五个常备军才是合情合理。”

“去喷啊。”冉闵满是怂恿:“在这说个什么劲,去吐丞相等人一脸,用你的道理将他们喷服了,少点说服王上的障碍。”

桓温才不愿意扯一些胡话,讲解道:“大汉缺粮,仅以本土产出必然不足,取(中南)半岛之粮亦是不够。将军所言及外出掠夺,王上听后已然动心。我等却是要选定目标,既要跨海而战,总该知晓如何去,去了如何打。”

都是在陆地上历经血战的人居多,哪怕桓温懂水战,可那也是在内河,对于海战啥的没一个了解。

他们听刘彦讲过阿三的一些历史,孔雀王朝啥的早就作了古,注意到的就是那边的海军历来不弱。相对清楚想要到阿三地盘走陆地现在是没条件,跨海作战比陆路长途跋涉远要靠谱,他们就不得不对海上作战展开探讨,就是没人能讲出一点什么来。

要从中原走陆路去阿三地盘,一条是高原的路线,另一条是走南亚丛林。

汉国将巴蜀纳入统治范围,蜀地就是连接着高原,问题是军队压根就无法大规模上去,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的人太少,少了等于无法采取大规模的入侵。高原都难以上去,就算是探勘到能够入阿三地盘的路线,好像也没啥用。

南亚那边比高原的难度少不到哪去,原始丛林密度惊人,到处都是崇山峻岭,过去殖民伤亡最多的不是在与猴子交战上面,是各种自然环境产生的大量伤亡。十万军队开拔进去,估计还没有踏入阿三地盘,自己先伤亡过半,以这种现象下的士气低迷,去了少不得是送人头。

算来算去,现如今要入侵阿三地盘走海路几乎是唯一的可行性?但这个其实是错误的,还可以从西域由北向南进行入侵,但从西域开打,得是先啃下克什米尔,还得一路啃上个数百里才能打到恒河流域。所以了,以抢劫粮食为目标,走跨海登陆作战真的相对靠谱。

“先摸清楚航线肯定没错。”徐正一直在默默的听,等待总算是讲到了点子上,不得不开口:“海峡已经发现,航线却是还没有摸清楚。”

就是航线摸清楚也不是说就能过去,华夏文明对军事讲究的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他们对阿三那边的了解仅限于刘彦偶尔的闲谈,那些就不能作为实据,必然是要先搞明白那边有哪些国家,海上力量又是怎么样,最后才是登陆之后该干些什么。

“摸啊,可劲的摸。”冉闵一脸理所当然:“下达严令,三个月内要有可行性报告,逾期砍了主官,完成任务重赏!”

冉闵觉得刺探阿三有什么国家和那些国家陆上军力多强都是没必要的事,他坚信只要是被他们盯上的,就没一个是怼不过的,差别就是代价有多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