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除了胜、败,战争还有许多迷之细节(第6/10页)

其次,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对于汉唐两朝的养马场地来说,宋王朝疆土之内确实没有适合养马的场地。实际上,靠近西北地区的甘肃东部和陕西大部分地区,也是北宋的疆土。汉王朝就曾在这片地区养过马。关中平原这片地区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许多王朝都曾在这片地区建都,最为著名的是汉唐长安城。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及其辐射之地,关中平原曾经的繁华富庶可想而知。可是繁华背后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生活在这里的达官贵人为了维持生活水平,必然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燃料和草料,这就造成了周边地区植被严重破坏。有消耗就有输出,如此密集的人口消耗输出,必然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也逐渐降低。就像整个东北黑土地被消耗殆尽之后,黑土无法再生一样。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之后,恢复也相当困难。而且汉朝曾在这里大规模养马,养活一匹马相当于养活6到7个人。如此大的投入,给关中地区的粮食供应带来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在生态环境上的表现,就是大规模开垦,当地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程度可想而知。经过历代王朝建都的破坏,以及汉代养马的消耗,到宋朝时,关中周边的植被破坏很可能已经达到了无法支持大面积养马的程度。

综上,宋朝之所以不养马,既是由于北宋版图之内没有适合养马的地方,也是由于关中平原的养马潜力早已被历代王朝消耗利用殆尽,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再适合养马。

辽将萧达凛死得很意外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辽两国以举国之力开战。宋朝由宋真宗御驾亲征,辽国由萧太后统帅三军,在澶州等地进行了一场决定两国百年命运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签订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盟约“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内容主要是:宋朝向辽国缴纳岁币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两国结为兄弟友邦;两国约定在边境各驻守军,各守疆界;两国边境的百姓不得互相侵扰,如果有盗贼在边境流窜,两国军队没有得到对方允许不得越境追捕;两国固有的城池可以仍旧归本国驻守,不可以另建新城,开挖河道。

乍看来,宋朝向辽国缴纳大笔的岁币,澶渊之盟是以宋朝的屈辱让步达成的,但是,仔细思考的话,不难发现,如此大规模的战争,辽国得到的结果仅仅是一些钱财,却要放弃此后百余年入侵宋朝边境,大肆掠夺的权利,似乎并不划算。

但是,宋辽两国由于长期征战,致使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且宋军以步兵列阵为主,善守城,不善奔袭;辽军以轻骑兵为主,善奔袭,不善守城,两军交战,边境城池频繁易主,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土地得失,如此长年累月,就连两边的将领也出现了厌战情绪。

面对这种局面,宋辽两国君主都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想法,因此,这场战争能够使两国君主亲征,出动全国军事主力,就足以说明战争的目的不在于谁把谁灭掉,而在双方有个足够的理由谈判,商量出一个两国相处的方法。

那么,向来觊觎宋朝富庶的辽国,怎么会以如此低的价码答应议和呢?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需要仔细研究探寻。

表面看来,很多人认为是辽国名将萧达凛的阵亡,使得辽军士气低迷,就连萧太后也在回朝之后罢朝五日,以悼念萧达凛的殉国。但是,萧达凛的死亡,真如历史上记载的那样简单、偶然,仅仅因为在其督军作战的时候,被一个宋军中的小兵用床弩射中额头,抬回军营之后不久就气绝身亡了吗?

任何历史的偶然,都有其深层次的必然。萧达凛作为辽军主将,却死得如此轻而易举,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这其中应该另有原因。

早在澶渊之战发起之前,宋辽两国另一个战场就已经硝烟弥漫了。历史上,任何一场正面战役,都离不开暗中的谍战交锋,宋辽两国的这场战役自然也不例外。

当时,宋朝情报网已经相当完善,暗中截获了大量的辽军作战情报,这从当时战争开始之前,宋军调动其战略预备队“广锐军”15000余骑前往河北这一举动,就可见其早已获知辽军要进军南下的战略意图。

当然,辽国也派出了大量的间谍潜入宋朝军队及朝廷各处。但是,辽国的情报头目马珠格勒在战役中被擒,使得辽国情报网被大面积地摧毁。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马珠格勒被擒后,供出了他手下的很多间谍,随后被宋朝方面一一斩杀。

这一事件,是宋辽两国谍战势力对比的分水岭,从此后,辽国间谍网基本上已经不能和宋国谍报机构抗衡了。按照《辽史》中的记载,辽对宋的间谍抓捕行动收效甚微,只是零星地抓获几个不重要的小角色,真正的宋朝大间谍则一直潜伏在辽国内部,甚至就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小圈子里。

在澶州战役爆发前,曾有这样一件小事。当时的宋真宗近卫军中有一个不在编的小军官张皓,被指派到大将石普手下担任传令官的职务。在赴任途中,张皓被辽军活捉了,不过被俘的张皓并没有受到什么虐待,反而在萧太后的授意下,被很好地招待了一番之后放回宋朝,并让张皓将辽国希望与宋朝议和的信息传达给宋朝官员。

张皓回到宋营,遇到主管宋军西北方面军的内侍周文质,周文质在听到张皓的禀报之后,立即连夜与宋军的指挥官李继隆、秦翰商讨对策,而李继隆等也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应对,将士兵整军列队,并把强弩手安排在各个军事制高点上。

至此,事情的端倪就露出来了,只是一次小军官被敌军俘虏后放归,传达敌方议和信息的小事件,为什么会受到内侍周文质以及宋军指挥官们的如此重视?是否是这个小军官在敌营被俘期间接到了潜伏在辽国内部的宋军间谍的情报?由于史籍中记录不明,具体情况无法证实,但是,张皓曾对周文质说过辽军要在第二天发兵:“言彼谋以迟明来袭”。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确定张皓确实是带着辽军的军事情报来找周文质汇报的。

果然,次日辽军对宋营三面合围,轻骑兵由宋军的西北方向突进。要知道,在军事战斗中,主攻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军事机密,非内部决策人员不得知,而周文质正是负责宋营西北方向防守的官员,这种巧合的偶然性实在是微乎其微。

在辽军主力进攻宋营的时候,萧达凛亲自督战,结果中了宋军埋伏,被一个小小的威虎军头张绬用床弩一箭毙命。

一系列的巧合,足以说明事情并非巧合,正是宋军情报网的得力,使得辽国名将萧达凛命丧沙场。正因如此,辽宋两国的和谈得以快速达成共识,澶渊之盟因此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