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能吏标准(第2/2页)

至于说调解洪水,保证南阳盆地的生产安全,更不必多说。

向城县县丞说只要工程敲定,就能保证粮食供应,这一点是没有吹牛的,因为本地的土地潜力,的的确确就有这么深厚。

把绿袍县丞吹的牛逼砍一半,照五万亩地计算,也有四万石麦子进账。加上原本就有的土地产出,供应鲁阳关到南阳的两段工程路段,的确不存在什么压力。

“刘县丞诚乃干臣也。”

“谬赞、谬赞……”

别说周围同僚惊讶,连武汉这边的谈判代表都很诧异,这样的能吏,居然是个县丞?向城县的县令,得是多大的福气,才有这样的二把手?

刘县丞的表现,给武汉这边的谈判代表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对武汉有官方背景的商号来说,不怕你黑吃黑,因为你再黑还能比皇帝黑?就怕遇到蠢货。

一应建设,都得自己来,本地官僚出来伸手要钱等于就是成年巨婴,这种状况,让投资就变得极为吃力,极为劳累。

只要遇上几个稍微业务能力强的官吏,整个事情做起来就很顺畅,效率上可以说是大大提高。

所以稍微一对比,手握华润飞票的武汉巨商,都会属意向城县,不是因为向城县的地理位置如何的好,而是因为向城县有刘县丞这样的能吏。

一贯开元通宝,大多数时候在贞观朝的绝大多数地区,能够发挥五百文的作用,就已经是非常合格。

倘若能够发挥七八百文的作用,那就是超水平发挥。

正常情况,地方州县投一贯钱,只能发挥三百文的作用,甚至更低。

而刘县丞这种官吏,至少在和地方州县沟通上,这个沟通、公关用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一个人的作用,在这一贯钱里,最少也有两三百文的功劳。

“刘县丞谦虚了。听说向城县也产煤?”

“产!产的!”

听到武汉这边谈判代表的提问,刘县丞整个人都是激动起来,他虽然已经竭尽全力在克制这种兴奋,但还是情不自禁地瞪大了眼睛,嘴巴都要咧到脑袋后面,心中更是狂呼:祖宗保佑,我刘若英这是时来运转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