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杜天王的直觉(第2/2页)

让杜荷去张德那里,主要还是看在杜荷一无是处的“优点”上。

顽劣的杜二郎上哪儿浪都是合理的,反正他也干不了正事。当然还是会被人攀扯杜天王和张德之间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X眼交易,但成都要轻的多。

而且杜如晦没死成,还重新介入政事之后,他除了依然要做一代名臣名留青史之外,他也要考虑家族的后续发展。

杜构是以后家族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杜荷就算是废物,也要废物利用一下。原本杜如晦琢磨的,皇帝以后或许会嫁一个闺女过来,对杜荷来说,也是一张保护符。可是现在既然还能干上几年,那么几年的宰辅,让自己的次子混的好一些,根本不算难题。

但是,想要让自己的次子能够成为家族的助力,就得换个角度,换个方式。

张德忠义社的那一套,杜如晦很看得上,但是为什么整个长安知名的衙内纨绔们,哪怕是长孙冲,也没办法搞出忠义社这等规模呢?那些诗社,那些文社,多着数十人,少者寥寥几人。

寒酸也就罢了,连个像样的会社堂口也不曾看见,更遑论忠义社动辄两三间四五间的中等物业。

便说城西草料场,那等地界,虽说是个地价下贱的地方,可是要想把整个草料场盘下来,却是要费一点功夫的。

兵部要认识人不说,还得跟长安万年两地的吏员们说得通。当然这也不是要紧,没有几千贯开元通宝支使,县衙岂能给你换红白双契?

几千贯对于大多数极品衙内来说,不算什么,咬咬牙,像程处弼这等曾在务本坊称王称霸的,省着点,也能攒一笔出来。

可是要说拿了几千贯不去盘城东或者西市的档口铺面,反而买个草料场,估计能被家里的爷娘打到死。

归根究底,权财相济罢了。

说穿了没意思,可真要硬扎地掏出开元通宝来砸着玩,长孙冲也只能认命。

所以杜天王很清楚张德的两个巨大优势,一是富可敌国,二是他的朋友遍布五湖四海,有的人甚至处在朝堂内部……

如果说房谋是经验和智慧的具体表现,那么杜断就是个人经历的下意识判断。没死成的杜天王,觉得张德可以的。于是决定把自己具备“才能”的次子,扔到张德那里折腾一番,不管怎么说,只要杜荷没有拎着横刀砍张德,他哪怕是死了,张德和杜荷的交情还是不会断的。

于是杜构崽官场上乃至皇族事物上遇到麻烦的话,看在杜荷的份上,张德就算不直接帮忙,也会迂回地给杜大郎提供便利。

杜天王没打算和儿子解释什么,前年他没死成,他就下了一个小决心,在做一代名臣名留青史的同时,顺便做个过得去的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