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嘴上反对(第2/2页)

现在已经定下来逃跑了,焚城焦土之事本来就是众人所愿,象征性地反对一下也就罢了,你居然真的反对,那就休怪大家先弄死你。

北方的封君们现在看来损失并不大,墨家伐楚的理由是因为楚王反动政变,实行不义的政策。

如果万一北方的封君们选择和墨家议和怎么办呢?或者说墨家在魏、韩、齐等诸侯的压迫下不得不接受和谈的时候,一众封君们把楚王卖了怎么办呢?

如果牵扯到焚城之事,这本身又是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方向。

不是说法不责众,真要是墨家胜了,可能今天所有的贵族来者有份,都要为这件事承担责任。

但对于贵族封君们而言,如果牵扯过多,楚王反倒安全一些,北方的封君若是真想换个楚王和墨家媾和,总不能把所有的江汉过去的封君都送出去,那样的话可真是一点法理都没有了,新王怕是也站不住脚。

楚王的意思已然是十分明确。

我派人焚城,你们不需要支持,只需要不反对即可。

我为你们争取到了逃亡的时间,也让大家一起背上了这个责任,大家进退一致,将来真要是媾和的话,你们一个也跑不了,所以最好是保住我,和北方的封君亲戚们斗一斗,不要被他们收买蛊惑把我废掉作为和墨家和谈的砝码。

你们要是不同意,那就做真正的仁义之人,现在站出来劝我把这个“只知小义实则大害”提议焚城的人杀掉。

想做真正的仁义之人,总要付出点代价,总不能喊喊口号就是了。

就现在这个局面,谁站出来做真正的仁义之人,谁就是和在场所有封君大贵族为敌。

楚国五千里之国,不乏勇士仁人,但此时此处,却无一个这三十年时代变迁之下的另一种符合勇与仁定义的人。

果然,片刻后,一众贵族纷纷谈到了社稷、宗庙、传统、礼法等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似乎遗忘了刚才关于放火焚城的事。

众贵族齐心盟誓,一心一意,辅佐楚王,重扶社稷,若有违背,天地共戮。

随后楚王又与那美男道:“焚城之事,断不可行。守卫之事,尽托于汝。此事众臣可有反对的?”

众臣均道并不反对。

这句话问了两个问题。

嘴上说不焚城,你们反对吗?

把守城断后的事交给刚才提议必须焚城的人,你们反对吗?

众人心中明白,焚城是必然的,但楚王现在已经不担责任了,自己也不担了。

但如果楚王担了,自己就得担——楚王能担的责任就是,明知道这个人有焚城的倾向却不制止换将只是嘴上劝了一句,那么一众贵族也亲耳听到了楚王的劝诫不要焚城,也亲耳听到了美男说焚城的计划,如果楚王有责任,一众大臣也有责任。

况且墨家不是想来说,法度之事,论迹不论心吗?若是论迹,楚王和一众贵族都无战争罪,证据确凿,确实嘴上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