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伊阙山北夜袭之役(第3/3页)

开什么玩笑!

若放在平日里,纵使是十余万秦军倾巢来攻,也不够他麾下十万河东精锐杀的!

然而此时,他麾下的河东精锐,却因为仓促应战,在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实力的情况下,就被秦军轻而易举地杀死。

“犀武!”

见公孙喜满脸呆滞,蒙仲原本想喝醒这位主将,没想到公孙竖却快他一步:“若连你都是失去了斗志,这场仗还怎么打?我军终归有十几万士卒,纵使被秦军抢尽先机,但只要能稳定局势,我方仍有转败为胜的机会!”

“对、对……”

公孙喜如梦初醒,连连点头。

不错,这座营内终归有十六万魏军,纵使被秦军杀掉六万人,仍有十万,抵挡进犯的秦军绰绰有余。

想到这里,公孙喜当即拔出腰间的佩剑,带着公孙竖、蒙仲等人直奔中营的北侧。

此时在中营北侧,公孙喜麾下的部将窦兴、魏青、费恢等军司马正率领着魏卒们拼死抵挡。

“窦兴,战况如何?”

公孙喜远远喊道。

“犀武?”

窦兴回头瞧了一眼,待等公孙喜走近后,他抱拳说道:“北营已经被敌军彻底攻陷了,目前西营、中营、东营三营同时遭到秦军的进攻,其中秦军对我中营的攻势最猛……”

“北营沦陷了么?”

公孙竖面色微变。

他是后营的主将,而按照当前魏军部署的情况,后营即北营,那里堆放着十八万魏军的粮草辎重,而如今,秦军已于北营放火,这意味着这场夜袭就算他魏军能击退秦军,所损失的粮草、辎重亦不可估量。

当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公孙竖根本无暇心疼那些粮草辎重,毕竟中营这边的局势亦岌岌可危,搞不好,就连中营亦会被秦军攻破。

“杀!”

忽然间,正前方爆发出一阵震天的喊杀声,转眼之间,魏将费恢麾下士卒所组成的战线就被秦军所突破,无数秦国士卒奋不顾身、不畏生死地朝着这边涌来。

“该死的!”

公孙喜大骂一声,怒吼道:“南营的兵卒还未赶到么?!”

四周无人应答,显然南营的魏军尚未赶到。

见此,公孙喜也就只能下令此地的魏军士卒拼死抵挡迎面而来的秦军。

“报!”一名士卒急匆匆地跑来,抱拳说道:“启禀犀武,香山的秦军对我营寨发动突袭,郑奭、蔡午两位军司马正拼死抵抗,奈何北面有秦军、东面亦有秦军,东营两面受敌,恳求犀武派兵增援!”

“增援?拿什么增援?!我中营都快挡不住了!”

公孙喜骂了一句,怒声道:“叫郑奭、蔡午二人给我拼死挡住秦军!”

“……喏。”

前来报讯的士卒唯唯诺诺地离开了。

『香山的秦军……既然连香山的秦军都跨过伊水前来突袭我军,看来秦军今晚是不破我军誓不罢休啊……如此看来,西侧的唐直、焦革二人,恐怕此刻也被秦军拖住了……这简直就是三面受敌,不妙啊……』

蒙仲转头看了一眼东面方向,旋即注视着正前方的那些秦卒,眉头紧皱。

他起初觉得,可能只有一支秦军对他们展开夜袭,但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恐怕是十几万秦军对他们的总攻。

虽然他魏军占据人数优势,但考虑到先机已失,未见得能挡住这波攻势。

『这样子……怕是挡不住啊。』

蒙仲暗暗想道。

果不其然,仅仅半个时辰后,东营便被秦军击破,攻入东营的秦军毫不停歇,立刻对中营展开猛攻,使得中营的压力变得更大。

得知这个噩耗后,公孙喜又惊又怒。

忽然,他想到了伊阙山南的十万韩军,连忙对近卫公孙度说道:“快,立刻派人向韩军求援!”

『韩军?』

蒙仲微微一愣,旋即心中立刻浮现了一个战术,一个可以扭转劣势的战术。

“犀武!”只见蒙仲打断了公孙喜的话,正色说道:“与其向韩军求援,不如叫韩军立刻去攻取新城……据我猜测,今晚恐怕是十余万秦军对我军的全面夜袭,既然秦军皆在此地,想必秦军主营以及新城,包括宜阳,皆守备空虚,可令韩军立刻趁机去取新城。至于我军,反正已经丢掉了北营的辎重、粮草,不如索性后撤至伊阙山,借伊阙山的地形优势抵挡秦军,待等明日天明之后,重整旗鼓再与秦军厮杀,岂不是胜过眼下仓促应战?……虽我军一时败退,丢掉一座军营,但联军却可以收获一座新城,并且还有可能顺势夺取宜阳,失一营而得两城,不亏,这场仗还能打!……反观秦军,虽得一营而失两城,待他日我方扼守新城、宜阳,此地的秦军就是瓮中之鳖,唾手可擒!”

听了蒙仲这话,公孙竖眼睛一亮,惊喜说道:“好计策!犀武,不如按照蒙师帅所言……”

“……”

犀武脸上闪过几丝挣扎之色。

不可否认,他亦觉得蒙仲的计策着实不错,只不过……要以他公孙喜的溃败来衬托暴鸢,要以他魏军的牺牲来为韩军创造优势么?

若此番他麾下魏军伤亡过多,魏王将如何看待他?

统率十八万魏军却被秦军击溃,连主营都被秦军攻占,而暴鸢却能在他魏军的牺牲下,顺势夺取新城、宜阳?

无论是为魏国考虑,还是为他自己考虑,公孙喜都无法接受蒙仲的这个提议。

想到这里,公孙喜沉声说道:“不!死守营寨,向韩军求援!”

“……”

公孙竖脸上的惊喜逐渐消失不见。

而蒙仲,此刻亦皱着眉头看着公孙喜。

『……公孙喜此人,私心太重!不知今夜之后,十八万魏军还能剩下多少。』

长长吐了口气,蒙仲暗暗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