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章 中东(1)(第2/2页)

第三,运河集团军的2个装甲师还在巴格达以西300多公里处,赶到摩苏尔至少要3天,到巴士拉最快要5天——这还是一切顺利的前提下,巴士拉方向的等待时间超过了伞兵的作战能力;

第四,根据伊拉克的内线情报,摩苏尔敌军数量较少,巴士拉方向至少有一个师,如不能第一时间夺取油田,等敌人反应过来不但油田保不住,整个空降旅都会搭进去。

隆美尔的用兵很大胆,但他知道绝不能鲁莽行事,任何一点差错都会给部队带来灭顶之灾,这种后果不仅是军事的,更是政治上的:周围有一圈中东国家关注战争进程,这些都是谁拳头大、谁胳膊粗就听谁的墙头草,如果德军不能展现碾压式的实力,对今后控制中东很不利。退一步说,这些油田对德国实在是太要紧了,与其冒风险结果南北两处油田都拿不到,还不如先确保一个再说。

高斯修改过的作战方案最后变成先由伞兵旅在摩苏尔空降,同时斯坦因纳率领维京师斜插接应,而大德意志师去进攻当面的巴格达。

“长官,拉希德·阿里总理来了,他有急事想见您。”

“快请。”

一年半以前,伊拉克政局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反英的拉希德·阿里·盖拉尼上台担任伊拉克总理,并向柏林提出照会希望与德国结盟,丘吉尔立即让当时中东地区英军指挥官韦维尔派出第10印度师在巴士拉登陆,准备用武力推翻伊拉克合法政府,拉希德认为英军要从陆上打到巴格达还需时间,打算先下手为强占领巴格达附近的哈巴尼亚皇家空军基地,迫使英军在缺少制空权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冒进,结果英军在基地防御部队和飞机的配合下,不但挫败了伊军的进攻企图,还顺带击败了德国派出的容克特别航空队和意大利航空队(从克里特岛起飞,飞机数量很少),拉希德本人最后被迫流亡德国。

拉希德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但反英态度一直很坚决:“我和巴格达的支持者联系上了,他们答应配合贵军行动,明天会想办法把英军驻防情况发过来。”

“非常感谢。”隆美尔握住他的手,“总理先生,让我们一起携手赶走英国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