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2/3页)

蒋介石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脸上掠过一丝落寞的神情。

“报告校长!”翌日,来到北平的杜聿明匆匆走进了圆恩寺。

“光亭,来来来。”看到自己心仪的学生,蒋介石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听完杜聿明的当面汇报,蒋介石并没有立即答复,以身体不适为由,打发走了雄心勃勃的杜聿明。杜聿明心里清楚,现在的校长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位坐拥雄兵、果断刚毅的校长了,决断起事情来早就没有了北伐时的雷厉风行,而是多了几分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两天之后,心急火燎的杜聿明才从蒋介石侍从室得到消息,委员长同意了他的计划,不过,他必须回到南京,和总参谋长顾祝同再行协商。

一个并不复杂的作战计划竟如此大费周章,无可奈何的杜聿明顿生惆怅,一种隐隐遑遑的感觉掠过心头。

对于即将到来的决定生死命运的“徐蚌会战”,国民党内部在两个作战方案之间争论不休,迟迟不能决断。国民党内有名的“小诸葛”、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按照“守江必守淮”的思想,提出了两种作战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固守徐州和蚌埠一带,北向阻止解放军南下,以佯攻济宁、收复济南为目的,采取所谓以攻为守的思路。如若共军南下,就集中兵力,寻机与共军决战;第二种方案是南撤蚌埠,放弃徐州,凭借淮河作为天然屏障,进行河川防御,实施加强以南京外围防卫为目的的战略方针。

按照常规,两个方案在深入研判后应该果断决策,集中对利多弊少的方案进行完善修订,然后立即组织实施。但此时的国民党高层,上至国防部下至徐州“剿总”,彼此之间争论不休,相持不下,闹得蒋介石莫衷一是,不知如何是好。就这样,战役论证会不知开了多少次,大多数时间都是两派之间扯来争去,无法决断。

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一帮人力主实施第一方案。他态度坚决地说:“我们现在徐蚌津浦沿线一带大约有八十万兵力,是共军无法企及的。可以趁共军刚打下济南,立足未稳的休整间隙和狂妄的骄兵心态,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攻势,主动攻击,出其不意地拿下济宁,最终达到收复济南的目的。”

与杜聿明的观点不同,国防部作战厅厅长、中将郭如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共军刚攻占济南不久,风头正劲,锋芒毕露,在济南我军有生力量已损失惨重,此时北上可能再次碰到共军的钉子上,这样做是不是过于冒险?如果失误,将会陷入进退失据的危险局面。”

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

反复研判两种作战方案之后,蒋介石和国防部长何应钦等人更倾向于实施第二个方案,即放弃徐州,向蚌埠撤退,坚守淮河,凭借淮河天然屏障阻止共军南下。蒋介石的理由是,徐州虽为战略要地,但易攻难守,距南京较远,后方联络战线过长,兵员粮弹补足困难,不如将主力退守淮河,以守为攻,胜算更大,这样可以绝对确保南京外围的安全。其他人不了解蒋介石,身边的几位心腹却清楚蒋介石的心思。何应钦私下悄悄对顾祝同说:“委员长没有说真心话,徐州南百余公里的灵璧睢水一带就是项羽被围的垓下古战场,他对此还是特别避讳的。”

对第二种方案,参谋总长顾祝同持有不同意见:“这样做未尝不可,只是从徐州撤防容易,再部署时一时半会并不能见成效,若共军部队也继续追击南下,并乘机在两淮苏皖等地进行渗透,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中原的屏障我们拱手相让失去后,不但首都南京直接处于威胁之下,就连武汉三镇也将会陷于暴露动摇之中……”

战局未开,国民党高层举棋不定,思想不统一,已经错失提前布局的良机,犯了兵家大忌。就这样,纷纷攘攘进行一段时间的“研判”之后,大家为时局所迫,勉强认为徐州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绝不可自甘气馁而轻易放弃,再加上杜聿明信誓旦旦的表态,让众人觉得胜算较大,蒋介石无奈决定采取第一套方案。

见最高军事长官拍板第一种方案,作战厅厅长郭如桂只好见风使舵:“既然共军要攻打徐州,我觉得前期光亭以徐州为中心作攻防战的计划还是可行的。把兵力布置在徐州周边,进退两利。进可以机动地向济南进攻,退可以防守徐蚌一线。”

蒋介石眼望郭如桂,最后说道:“你是作战厅厅长,一定要辅助光亭做好具体方案,确保万无一失。”

“是!”郭如桂起立,响亮地回答。

回到徐州,杜聿明立即召集邱清泉、李弥、黄百韬等将领开会,商讨在各种情况下部队的战术战法,众人一致同意守备徐州,机动出击的战术,并决定于10月15日开始行动。

但是,战场风云瞬息万变,辽沈战役中,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急需一个得力的人去救火。15日早,前往东北督战的蒋介石突然把杜聿明从徐州接走,派往东北战场。杜聿明走后,“徐蚌会战”的第一种方案不得不搁浅下来。但是被寄予厚望到达东北的杜聿明并未能挽回东北战场的颓势。10月30日,蒋介石眼睁睁看着东北廖耀湘兵团全军覆灭,沈阳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局之中,这才不得不慌忙从北平飞返南京……

南京国防部总参谋部。

几个人围在会议桌前,正在举行一个紧急作战会议。参会的有参谋总长顾祝同,参谋次长刘为章,作战厅厅长郭如桂、副厅长许正春和作战处长李炎华等。接到从北平返回南京途中蒋介石的指令,他们正在拟定一个新的“徐蚌会战计划”。

会议由作战厅厅长郭如桂主持,他信心满满地说:“目前战局对我们越来越不利,济南战役失败了,东北战场战况也很糟,共军猖狂至极,已经喊出了打什么‘淮海战役’的口号。据可靠消息,共军华东野战军已经在向济南以南集结并向徐州方向推进,我们必须做好应对的方案。现在请作战处李炎华处长把初步制定的‘徐蚌会战计划’向大家介绍一下。”

李炎华走到悬挂着的军事地图前,杖指徐州蚌埠两地之间说:“此计划的核心要义是,将徐州‘剿总’所属各兵团及‘绥靖区’各部队主力移至淮河南岸蚌埠地区,占领阵地,以攻势防御击退对方之攻击,相机转为攻势,予以歼灭。”

接着,李炎华汇报起详细的作战方案。

“主要任务是以兵团之一部守备徐州、贾汪,掩护主力转移,各部队的行动分配是这样的:新安镇附近之第七兵团经五河、临淮关附近转进;徐州附近之第十三兵团、第三‘绥靖区’经褚兰、固镇向蚌埠转进;徐州以西黄口、虞城附近之第二兵团经涡阳向怀远附近转进;柳河、商丘附近之第十六兵团及第四‘绥靖区’经蒙城向海河街、凤台间地区转进;总部及直属部队经津浦路向蚌埠转进。各部队到达目的地后应迅速占领阵地构筑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