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七章 最后通牒(第2/2页)

自己祖父兵备道,叔祖南京兵部尚书,可谓世荷国恩,不能坐视奸臣祸乱朝纲,故此参与锄奸。

但绝无弑君之心。

组建大同军也只是不想死于奸臣之手而已,大同军也非造反,只是无缘直达天听,故此欲效法先贤清君侧而已,若皇帝陛下能赦免其罪,麾下十万大同军愿为皇帝陛下擒拿杨逆以谢天下。

这份奏折直接以五百里加急送到京城。

紧接着引发轰动。

虽然奏折进宫后再无下文,甚至就连内阁都没收到,直接在司礼监石沉大海,但在京城却恍如地震。

这是撕破脸了。

杨信是不会造反的。

这一点大家都清楚,虽然这些年大家骂他奸臣,骂他祸国殃民,甚至也说他造反,但事实上无论朝野都知道杨信不会造反的。虽然都不愿意承认,但哪怕是那些士绅,也都清楚杨信是忠臣,在忠于天启这一点上估计整个大明也就比九千岁差一点,说他造反简直扯淡。但这份奏折却等于向天启摊牌,是要他还是要江南士绅甚至江浙籍的大臣,是保这个宠臣还是保江南的江山。

这不是奏折。

这是下给天启的最后通牒。

这是在逼着他做出选择,现在玩别的都没用了,就是直接挑明。

皇帝还想要江南士绅,还想要江南士绅的忠心,那么就给杨信定一个谋反罪名然后招安许都去对付他,要是不这么做,那么就等着失去江南吧!

就在奏折送到京城的同一天,张名振的大军转头攻陷湖州,卢家的天雄军在略作抵抗之后,立刻从湖州撤往宜兴,紧接着大同军西进攻陷广德。就在此时天雄军内部分裂,卢家退守宜兴仍旧拒绝投降,陈名夏率领天雄军主力在溧阳迎降。张名振兵分两路,一路向西迅速攻陷宁国,在他攻陷宁国之后,此前退守徽州的张可大所部兵溃,徽州士绅正式投降大同军。

而张名振率领的大同军主力连同陈名夏部天雄军,浩浩荡荡越过茅山。

在他们和南京之间,就只剩下了一个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