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八章 这才是真正的大明(第2/2页)

但咱们的是自己育种,育种田就那么几块,治的种子自己都不够用的。

再说种在山区只是试验而已。

咱们自己在这周围旱田种的玉米一样能到一百二十斤,加上一季是麦子还是超过两石,还没施这种肥,施了肥之后恐怕能过两百斤,既然这样当然先种咱们自己的。就算咱们给别人种子,他们拿回去种在那些薄地也是浪费,一年就收那么点,还不如咱们这里种了卖到京城,更何况陈于阶那里也想种,还等着咱们给他供应种子呢。”

杨夫人说道。

这也不无道理,不过主要是杨夫人不愿意自家东西便宜别人。

玉米也是好东西。

其实杨家这些垦荒地产的无论大米还是玉米,甚至就是麦子和地瓜都是直接供应京城的,就连皇宫里也是吃这里的粮食,包括玉米,这个同样也是供应皇宫的。

玉米粥也很受欢迎。

更何况陈于阶,曹文诏都已经提出在他们那里种这个。

虽然这个产量不如高粱。

可高粱真没什么人爱吃,也就是糊弄那些蒙古牧民,但现在蒙古牧民也不爱吃,玉米就不一样了,这个就符合正常口味了。

“那就不给他们这里的种子,我们杨家派人去各地设立治种站,先从各地卫所开始,每个所一个治种站,由我们杨家在当地治种,种子优先供应这些军户。”

杨信说道。

这样就可以了。

这样就可以在北方大范围推广两熟制了,这时候也就是那些水浇地能够做到两熟,也有两年三熟,但加上玉米,当然,同时肯定顺便一起推广地瓜,加上这两样,就完全可以做到稳定的两熟。这时候玉米在普通旱田粗放种植产量的确很低,六十斤是个很标准数字,实际上真正大规模普及肯定还会更低。

这不夸张,清末玉米都有亩产三十斤的。

三十斤也可以。

三十斤也是北方很多下田一年的产量。

两三斗的田并不稀罕。

话说北方农业的确悲剧,南北完全就像两个世界,南方哪怕下田通常也得北方上田亩产,南方中田那得是北方上上田的。但玉米和地瓜却能通过一年两熟让这些北方下田的亩产,达到中田的水平甚至还要略微超出,这就让那些旱田区的农民,真正能够靠种粮不至于饿死了。

当然,还得看地主的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