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三章 郑芝龙(第2/2页)

本来广州大米就不足,还为了那点不够官员一桌酒席的银子限制商船往回运大米。

明明该鼓励才对啊。

对于大米进口最聪明的办法是给补贴,反正那些船回来空着也是空着,一年怎么还不得运回十几万石大米,这些海船都是千石起步的。

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大明的进口从来都不是大头,大明朝廷海关收入流失真正的大头是出口税,大明海外贸易的真正核心是出口。

一部分是通过澳门的出口,这是最大的一块。

但这个税不是澳门的外国商人交,而是本国的出口商,也就是三十六行来代交,理论上是外国商人交,但大明官员觉得一船船检验之类太麻烦,干脆三十六行自己报吧,就像现代海关专门的报关代理一样。但现代海关报关代理就是代理,而三十六行本身就是出口商啊,这些全都官商勾结的老油条,他们自己报那不是搞笑吗,结果只能越报越少。

最后实际上也不得不实行包税,但就两万,大明每年从这里通过葡萄牙人出口数百万的货物,而交的出口税就两万两。

之前的舶税四万,这个出口税两万。

这就是大明朝廷在广州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收的主要税款。

至于本国商人的出口,那个就是国内商税,不算出口,就是出海时候到海道副使那里查一下引,用烙铁在船上烙个标记,这样就算经过检验,是合法的商船而不是走私了。

不过商人需要付出的仍旧很多。

因为烙这一下子并不容易,不烙就是走私,哪怕就是合法的,但官吏不给你烙你也无可奈何,最后还是得给官吏大笔孝敬,所以就算是真走私的,给了孝敬也一样可以烙上,反正有这个缉私的水师就不查了。

总之国内商人的出口是便宜不了朝廷的。

最终这些总的加起来,关税,出口税,进口税,附近税,特许经营税,这些全都加起来,广州这个海外贸易给朝廷的税收,每年不会超过七万两。而与这个数字做对比的是,广东三个陆路关卡,粤北太平关,潮州,肇庆,分别是一年四万,六万,四万,也就是说广州一年的海外贸易税收,仅仅比潮州一个陆路关卡略微多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