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六章 终于又要开始了。(第2/2页)

呃,至少死了有用。

可以让墓碑看起来好看一些。

这场规模空前的封爵在内阁迅速得到通过,然后六科同样没阻拦,虽然有部分御史提出反对,但他们的反对毫无意义。

至于士子们。

他们的确喊了几声,但力度不大。

毕竟这时候距离考试没几个月了,谁还有心情在这件事情上扯淡?

更何况也没多少支持他们的。

实际上朝野都很清楚,如果真能用这种方式稳定草原,那么付出每年这加起来也就是一万多点的俸禄真不值一提,大明和蒙古各部乱糟糟打了几百年,每年无数银子投入战争,最后除了造就那些将门世家,其他没有任何收获。蒙古各部不袭扰,大明也得每年投入绝大多数财力维持边防,蒙古各部袭扰,那就更是银子如流水般花出去。

这个负担太沉重。

更何况这时候野猪皮才是主要敌人。

如果真能让草原各部老实起来,别说一年一万多点,就是多十倍也无所谓。

九边随便哪个军镇,每年耗费的白银也不只十万两,因为炒花的归顺,之前熊廷弼完全都不用管西边的防御,所有资金都能投入对付建奴,而如果不是这样他就至少维持三分之一的力量警戒炒花。更何况现在这些蒙古人完全是以称臣纳贡的方式,大明颜面不但没有任何损失,反而颇有当年万国来朝的荣耀,而光这些使者贡献的马和牛,就远远超出他们今年的俸禄。

实际上天启也没那么小气。

这些贡使都额外得到了一笔不菲的赏赐。

反正皇帝现在有钱。

像宰赛这样的,天启大笔一挥直接赏了一万两。

人家已经连续三次主动参与对建奴作战了,还有俘虏满旦母子的奥巴代青同样得到一万两赏赐。

最终天启赏赐出了近十万。

当然,都是给内喀尔喀部的,察哈尔部和东土默特肯定没有。

就在这些贡使一个个在京城大肆采购完,然后心情愉快地踏上归途时候,衍圣公的一纸奏折终于点燃了积聚已久的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