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民国欢恨4 糟糠之妻不下堂(第2/2页)

李秋鸿、林志高这些人原本就是失败者,何萱萱比原主精明多了,背后还有老谋深算的何父,李秋鸿搭上她,最后结局谁也说不好,而林志高,没有了原主,原配童养媳一年后就会找过来,他的日子本来就一塌糊涂。

然而就这么放过了他们,清韫心中到底是不平。

谢斐见她吃饭都心不在焉,问她怎么了。

清韫犹豫了许久,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

“……我也不是一直记恨他们,但是当初就是我的女同学介绍我认识他们的,相信除了我以外,肯定还有别的女学生被他们的表象所吸引,尤其是那些家里比较传统自己又追求自由的女生,可他们的自由实质是放浪形骸,那些女孩子最后一定会被骗得一无所有……我不想理会他们了,可是,不甘心放着他们再去伤害别的女生……据我所知,他们中有人在老家都是有妻儿的。”

谢斐又是欣慰又是后怕,幸亏妹妹早早认清了这些人的真面目,对于谢斐来说,即便是包办婚姻,糟糠之妻绝不能抛弃,这些人有妻有儿却在北平追求恋爱自由?

“其实,如今这样的事非常多,是新旧文化冲突下产生的问题之一,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功成名就的大家,都有这样的事,清韫,你的目光可以不局限在这七人身上。”

“在我们父母结婚之前,我们的母亲想要留学海外,但是外祖父母并不同意,他们觉得男孩子出国留学是追求进步,女孩子还是安稳点,在国内读读大学,以后嫁人就好了。”谢斐突然给清韫讲述起谢母的事来,“母亲她抗争了一段时间后安静下来,几天后,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关于女性解放的文章,文中直击当时女权现状,虽然很多女人不再裹小脚,可以走出家门,可以上学堂,但是,女性的自由选择权,受教育权都依旧受着歧视和不平等对待……当时,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大轰动,让男女平等再次成为社会话题……最后的结果,你也看到了。”

“清韫,有时候你发现了问题后,要站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而不是只盯着那几个人,我相信,李秋鸿、林志高这样的人绝不会是个例,你能阻止他们伤害个别女生,还能阻止其他人吗?那些你看不到的人呢?”

清韫听得肃然起敬。

她的确太过狭隘了。谢斐的目光是从这个社会,这个群体现象出发,而她,目前只停留在自己身上。

清韫再没有和李秋鸿等人联系了。她把空出来的时间,对当前的这个现象做了充分调查,以林志高为起点。

她调查了从名人大家,到学校里的普通学生,从大家小姐,到农村不识字的妇女。对那些包办婚姻下的女性做了一个深入的调研分析,最后,将写下的文稿效仿当年母亲的做法,匿名寄到了各大报刊。

很快,其中的几家报刊刊登了清韫的稿子。

社会各界,尤其是为女权斗争的那些人,全都关注到了从前不曾关注过的群体——包办婚姻中的女性。

文章中的一段话让不少人振聋发聩。

如今,我们都在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进步,尤其是为女性权益做斗争的人们。但是,自由、平等是整个天朝平等,现实里,却有很多人,鄙弃着这些“落后”的女人,将抛弃她们做得理所应当。这些女子都是被旧制度所迫害的受害者,而“进步”的我们却反过来再次迫害了她们。可能有人说,是她们自己不学着进步,必然被时代抛弃。可是,我想问,谁给了她们进步的机会?她们要赡养丈夫的老父母,要养育刚出生的孩子,而她们的男人远在大城市可能还需要她们寄去生活费!谁给了她们机会去追求知识?

是啊,谁给了这些同样是包办婚姻受害者的女人重生的机会?男人逃离了,在大城市自由恋爱,女人呢?依旧被束缚在老家,帮男人养着父母孩子,同时被嫌弃落后,默默接受丈夫在外寻求真爱。

平等自由,对这些女人来说,像星空一样,美好而遥远,可能一生都追求不了,追求不到。

而清韫也提出了疑问,什么样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是像文中的“七侠士”那样,忘记老家的妻子,在北平放浪形骸交往一位位女友,愤世嫉俗游手好闲吗?自由是否也需要加一道底线?

清韫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再走入沙龙,虽然他们不知道写这篇文章的人就是身边的清韫,但是,家中有包办婚姻,如今花边新闻不少的几位青年才俊这次茶会全都沉默了许多。

而最大高潮,是此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成功女性的章女士站了出来,她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众,只要给这些“糟糠妻”机会,她们能做得很优秀!

章女士的第一次婚姻就是在父母的安排下成就的,但是前夫嫌弃她土,一边和她过着夫妻生活一边在外自由恋爱,当她怀有身孕的时候甚至让她去打胎,因为他们没有“感情”。前夫嫌弃她没文化,守旧,喜欢时髦的女人。如今,章女士成功成为北平商会副会长,多次举办爱国捐助慈善会,为前线出钱出力。她比那位前夫的真爱更有文化,更加独立,成功打了那位前夫的脸。

清韫的文章只是抛砖引玉,改变无数女性命运的是后续不断加入的女权斗争者,如那位章女士,如文化沙龙里的林女士等人。那段时间,男女青年谈恋爱,女方都会忍不住确认“你家里是否有妻子?”

但是,清韫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心愿也已经了了。她在文中透露的“七侠士”虽然很多人不知道是否是杜撰,但是认识这七人的,必然会发现。

之后这七人命运如何,她不再在意了。

清韫在这件事中有个深深的体会,在这个时代,能够发出正确的声音并被大众所听到,也许就能改变许多事,原本只用了一次不打算再用的笔名,她决定,不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