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关东起群雄(上)(第2/3页)

许攸缓缓点头,却又继续向前逼问:“其二,公孙文琪是敌是友?”

袁绍怔了一下,但仅仅是怔了一下,便立即给出了一个答复:“此人非敌非友,也既敌且友!”

“本初此言甚是!”许攸一声长叹。“就是这个意思……如今董卓这个人,怎么看怎么都是个不可理喻之辈,我们跟他之间无话可说。而这时候,公孙珣没有像咱们之前担忧的那样与董卓联手,说句不好听的,咱们应该谢谢人家,否则咱们这些人就只能远遁山海了。”

房中诸人居然都很严肃的点了下头。

“但是反过来说,我们从洛阳出来,在河内观望局势,都还需要时间认定董卓是不可理喻之辈,可公孙文琪此人现在居然已经开始要在常山会盟河北义士了,那他本人又是什么时候下定决心讨董的呢?”许攸厉声询问。“其人何其迅捷?何其果断?!而如此人物,无论是此番讨董功成,来个先入关中者为王;又或是按照我刚才所言,南下趁势吞并整个幽冀,效光武规大河以北……那我们又该如何?本初,对公孙文琪,咱们是一定要现在就提防起来的!”

袁绍连连颔首不断。

“其三,”许攸复又问道。“敢问本初,这天下州郡长官于你而言是敌是友?你凭着袁氏宗子、党人魁首、诛宦首领的身份能否将他们拉过来?”

“关西不提,关东河北,大多是友!”袁绍立即反应了过来。“我明白子远的意思了,你是让我假装不知道这个檄文,现在就在洛阳周边这一带组建自己的会盟,自任盟主,与公孙文琪分庭抗礼,争夺盟属!”

“此举非只是争一时之气。”许攸再度迫近对方言道。“此时咱们自己组织会盟,有两个天大的好处,或者说长处……首先,咱们就在洛阳周边,对付起董卓来,与隔着两千里路的公孙珣相比,实在是方便的多,也容易成事;其次,咱们趁机把周边郡国长官都拉过来,让公孙珣难以扩张前压,大家都是讨董,他总不能在我们辛苦打董卓的时候在身后偷大家的地盘吧?这样的话,天下人怎么看他?这就叫,攻洛阳而守昌平,同时竖起本初你的权威,一举三得!”

袁绍探身握住许攸的手,恳切相对:“子远的谋略我是向来服气的!不用等过几日,我现在便去拜访陈琳陈孔璋,请他为我写一篇讨董檄文,号召周边郡国长官随我共谋大事!”

“子远先生的计策确实出色。”旁边的郭图听了半晌,忽然插嘴,但居然难得是在称赞许攸。

许攸不禁好奇看了过来。

而果然……

“但是,在拜访陈琳之前,明公尚差一样事物。”郭图捻须而言。“敢问明公,公孙珣是卫将军、持节督九郡军事,两个捧他的人是大司马领幽州牧,与右将军领辽东太守……明公想做周围州郡长官的盟主,该用什么身份?”

“那公则以为呢?”袁绍果然郑重了起来。

“我意……”郭图忽然失笑。“之前卫将军不是不受这个车骑将军的任命吗,明公何妨自表为车骑将军,署理关东军政?反正他公孙珣不也私自表了太守吗?”

袁绍大为心动。

而许攸却是一声嗤笑,然后坐回到了原处。

“那又该以什么名义发起会盟呢?”袁绍听到嗤笑,也觉得有些尴尬,便赶紧再问。

“这个简单。”逢纪不以为意道。“最近从洛阳罢官逃走之人那么多,随便寻一个有豪杰气概的,让他伪作三公书信,或者干脆矫诏,学那个北面的大司马一样号召讨董,明公只做盟主便是,不必争这个发起人与地主。”

袁绍愈发颔首不止。

而就在此时,忽然间,房外一片喧闹,然后又有专门负责传送讯息的侍者前来汇报。

“何事?”袁绍转身相询。

“回禀明公。”来人满身雨水,就在舍外廊下拱手回报。“怀县北面射犬邑的河内屯驻司马成廉,忽然引兵冒雨往北面去了,一同往北面走的还有之前在温县的公孙越与何大将军家眷……”

“这等小事无所谓的。”逢纪想都不想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必然是公孙越收到了他兄长的檄文,让成廉护送他去北面朝歌找关羽,或者去波县寻牵招,甚至再往北去赵国寻审配也说不定……不必理会。”

袁绍自然也不以为意……既然此时大家都要讨董,便是‘盟友’,而那何进家眷如今也没几个紧要人物,想来是公孙珣看在他与何进交情上援护的,更不值得在意。

“还有一事。”此人复又拱手言道。“刚刚洛中传来消息,豫州牧黄琬被征召入朝,新任豫州刺史为孔伷,然后后将军以送此人赴任的名义也出逃了……他应该是去了南阳。”

袁绍心里一阵腻歪……自己这个弟弟,便是出逃也不跟自己走一路,而且南阳那种好地方,当时他袁本初怎么就没想到呢?只恨自己当时太过慌乱。

“还有一事!”这侍者小心翼翼的打量了一下袁绍脸色,然后低声言道。

“说!”逢纪主动代袁绍问道。

“回禀明公与诸位先生。”此人不由松了一口气。“就在刚刚,陈留那边送来一封檄文与一封私信,乃是上月月底出逃的曹操,此人居然自称手上有三公联署书信,说是自太傅以下三公有命,要关东义士汇集讨董,重振朝纲……其实此事端是可笑,毕竟,太傅如何会与他书信而不与咱们明公?”

屋内众人面面想觑,而袁绍怔了半日,却是赤脚向前来到门内,然后复又失笑折返。

倒是一旁的逢纪,忍不住黑了脸:“你如何知道太傅不会与曹孟德文书?记住了,曹孟德与咱们明公,乃是一而二二而一之人,与他便是与咱们明公!懂了吗?!”

一片慌乱之中,此人赶紧应承,自然不必多言。

倒是许攸,不知何时已经来到门前,然后捻须看起了连日不止的雨水,并微微动容:“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但这话,却无人在意了。

常山真定,正准备会盟和出兵事宜的公孙珣也在仰头看着头顶的雨水,而周边人同样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

话说,中平六年,公孙珣的存在确实催化了某些事情,让原本应该晚上数月才发生的事情,纷纷提早,而且变得剧烈和紧凑起来。

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他改变不了的……这一年,由于夏日连绵不断的雨水,导致了大汉朝遭遇到了大面积的水灾,但如同所有大面积天灾一样,落在史书中,不过是‘郡国多大水’一句话而已。

“君侯!”由于是在家乡,而担任会盟警戒事宜的赵云忽然匆匆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