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河北有义士(第2/4页)

“不是我说的对。”一个年长女声陡然从后面响起,随之而来的是数十名婢女捧着烛火涌入堂中,随后才是一名衣着华贵的年长女子在数名美艳侍女的环绕中从后面转出。“而是说,这天底下的有形无形的事情都是要讲规则与道理的……”

钟繇听到大人二字,哪里还不晓得是谁,赶紧俯身行礼,而那贵妇人,也就是公孙大娘了,也是饶有兴致的上前打量起了钟繇。

不过,旁边公孙珣到还依旧显得有些无奈:“我以为,我在此处,袁绍、董卓俱能有所收敛呢。”

公孙大娘闻言再度失笑:“你以为你战无不胜,实力也颇强,可以震慑朝堂,却不想汉室已经荒废,天下早已经民不聊生,人心也早已经全部长草。至于洛阳,那里是整个大汉朝矛盾的爆发点,这次的动乱,不是因为何进的疏忽,也不是因为袁绍的大胆,更不是因为董卓的恰好引兵到了城外……乃是因为天底下的老百姓吃不上饭、豪强做不上官,公族腐败如阉宦。而你这样的边郡军头子的存在,对于集权中央而言,最多只会激化矛盾,不会缓解矛盾。其实,这个道理你早就懂,只是还不明白偶然和必然的关系。”

公孙珣缓缓颔首,然后忽然扶刀肃容而起:“母亲说的极是,我自弱冠出辽西,所见人物固然有碌碌无为贪生怕死之人,但也从不缺不惧生死成败的豪杰。黄巾溃卒中有人不怕死,豪强乡吏中也有人不怕死,世族将军中同样有人不怕死……世道纷乱,这些英雄豪杰有人为了名,有人为了利,有人为了忠,有人为了义,有人为了强,有人为了望,有人为了横绝天下,有人为了安定地方,而不管怎么说,一个个的都是有追求的,怎么可能因为我比他们强就不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呢?若是这样,他们还有什么资格自称英雄?真要是心存野望,只会因为见到我居于他们身前,奋力追赶,如是而已。”

“说的好。”公孙大娘难得对着自己儿子愣了片刻,却又再度点头。“想要指望着这些英雄豪杰因为你势大就低头,除非他们一夜全都降智变白痴。且不说刘备、诸葛亮那些人如何逆势而为,便是曹操、袁绍、董卓,哪个不是一开始逆势而上,以弱对强……所以说,有些事情我能帮你,可有些事情你只能自己去做,我是帮不了你的。”

钟繇一时茫然……因为这对母子所言他居然半懂不懂。

“且不说这些了。”公孙大娘忽然又转向了钟繇。“你就是鈡元常吗?”

“是!”满头大汗的钟繇再度俯身而拜。“颍川钟繇,拜见老夫人,未曾想老夫人在此。”

“元常不必惊慌。”公孙珣一边向外走去,一边扶刀笑道。“我母亲非常喜欢你的字,这次她来替我收拢战俘,本来昨日便要回昌平的……就是因为听到你来,这才专门留下来准备见见你。”

钟繇难得松了一口气。

而另一边,公孙大娘则早已经让身后一名美艳侍女上前扶起钟繇,并笑眯眯的让人摆上笔墨纸砚:“既然见到了鈡元常,一定要求一副墨宝……替我抄一份《四十二章经》吧!”

“……”

公孙珣没有再理会此处的事情,他来到门前,一脚将那只越来越肥的老猫踢到了廊外水洼里,然后才直接扶刀走出大堂,转而沿着长廊,往官寺内堂边某处厢房中而去。

这处宽阔的厢房内,因为下雨天色发暗,所以早早点燃了烛火,而烛火下,数名文士打扮之人正在激烈议论着什么,而见到公孙珣步入,却是纷纷起身问候。

“如何?”公孙珣不以为意,直接坐到了房中一把椅子上。“你们可议论出了结果?”

“议论纷纷,却不能有结果。”此处资历最长的娄圭不由捻须失笑。“不要说后来那些事情了,便是眼前钟元常带来的车骑将军一职,大家都有分歧……毕竟,虽然是董卓用来拉拢君侯的东西,受之不免坐实了跟董卓勾连的嫌疑;可车骑将军位比三公,于本朝而言,更是向来有执朝政的惯例,有了它说不定可以自行任免官吏,所以大家未免不舍得。”

“那就不要议论了。”公孙珣坐到椅子上正色言道。“我意已决。”

自娄圭以下,房中诸如戏忠、董昭、杜畿、王修,纷纷起身。

“董卓为汉室臣子,却擅行废立,鸩杀太后,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公孙珣一心还天下太平,怎么能跟董卓这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人苟且?”公孙珣不慌不忙言道。“再说了,我身上本来就有名正言顺的卫将军一职,奉命都督本地九郡兵马,何必再用如此逆贼的册封?!”

“属下明白了。”娄圭等人当即纷杂应声。

“而且非只如此。”公孙珣继续言道。“董卓此人实在是千古奇葩,其人既然敢三日废立,五六日鸩杀太后,那说不定此时就已经开始屠杀公卿百姓,两月迁都关中,三月杀掉退位的弘农王……之前是我轻敌了,知道大将军身死后居然还以为会有数月缓冲时间,不去聚拢兵力,反而轻兵来到常山试图驱除张燕离开紫山,以至于如今措手不及……总之,现在得尽快做好准备。”

“君侯不必自责。”娄圭勉力劝道。“太行山南北千里,从代郡一路延伸到河内,俯视幽冀,而且从张燕到于毒,大大小小几十股盗匪,聚集百万之众,居高临下,从军事角度来说,无论如何都要剪除掉的……当然,现在突然遭遇大雨,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现任常山都尉,正在低头的矮胖子董昭顺势抬头,却没有看到公孙珣脸上出现额外的表情,所以立即重新低下头来。

“不对。”公孙珣靠在椅背上好整以暇道。“事有缓急,我原本打算自北向南,像劈柴一样沿途驱赶清剿太行山百万盗匪。这样,一来取得太行天险,并顺势沿途掌握代郡、常山、赵国、魏郡、河内,直达大河;二来,可以收百万盗匪为户口,加以军屯,壮大实力;三来,也可以趁机逼近洛阳……但董卓实在是太快了!快的人喘不过气来!可想而知,往后数月间,董卓必将冒天下之大不韪,乱政于朝,而天下人或茫然不知所措,或奋起抵抗。此时此刻若能有大义在手,登高一呼,便可跑马传书而收人心,胜却十万大军不止。故此,此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会盟志士,举起义旗讨董!太行山贼的事情,是可以缓一缓的。”

娄圭缓缓颔首,闭口不再多言,王修也拢袖不语。

倒是其余几人,眼神却飘忽了起来……要知道,公孙珣此言明显是认定了董卓会自取灭亡,而天下人将不再服从洛阳。不然,怎么可能登高一呼,便能直接划拉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