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循循州牧道服人(第2/3页)

“君是何人?”刘虞将车子停在浮桥侧的空地上,然后便径直将此人唤到跟前,一如既往的温和有礼……以他的身份,张口居然就是‘君’字开头。“我为何不曾记得你?”

“在下渔阳鲜于辅,字伯重!”此人身材高大雄壮,闻言即刻俯身再拜。“昔日刘公为本州方伯时曾为州中书吏,但当时末吏尚未加冠,而如今却已经为人父……多年未曾与刘公再会,刘公记不得我也是寻常事。”

刘虞当即失笑,然后亲自下车扶起对方:“确实是变化太大,一时没认出来,但你一说名字我却立即了然……渔阳鲜于氏的子弟,这个姓氏想忘记也难。”

鲜于辅闻言愈发大喜。

“有故人来寻我,这是天大的好事。”刘虞继续和气询问道。“只是不知道伯重如今在何处奉公?如何专门来河畔侯我?”

“回禀刘公。”鲜于辅稍微正色答道。“我之前乃是渔阳郡吏,但郡中事物如今屡屡为昌平卫将军府所为,已经算是空置。故此,数日前闻得刘公到此,便干脆便辞了官职来寻刘公……而此番来河畔专候,更是心中有一番计较要与刘公奉上。”

刘虞缓缓点头,复又缓缓摇头:“鲜于君来寻我,我感念不及,故此,你若要出仕,我这里便是再无力也能与你一个从事的位子安身,可你若想劝我与卫将军争权,我却未必能如你愿。”

“下吏虽然因为卫将军府夺郡中实权而弃职,却并未有劝刘公争权之意。”鲜于伯重当即肃容。“恰恰相反,下吏以为,卫将军在幽州根基深厚,广有威德,刘公诚不可与之争锋。”

刘虞捻须颔首。

“但是,刘公你的幽州牧名正言顺,而且宽和而得众心,若能避卫将军锋芒,那在幽州,也未必不能有所为。”鲜于辅却居然话锋一转。

“这是何意?”旁边侍立的刘和一时忍耐不住。

“回禀公子。”鲜于辅坦然向刘和拱手言道。“我的意思是,刘公没必要过河去蓟县……卫将军幕府就在蓟县北面的昌平,刘公若是进了蓟县,无异于陷入罗网之中。而幽州十一郡国,县邑近百,卫将军此番虽然强横,却也有遗漏之处,如上谷、代郡,便被卫将军明令不得征召兵马,不得轻易调度干扰,也不轻易接纳这两郡的豪杰之士从军。”

“卫将军并未插手上谷郡与代郡之事?”刘和微微一怔。“这是为何?我们来的路上,听说常山、中山都因为被划归节制,而屡有良家子、游侠之流,成群结队往卢龙塞而去……”

“回禀公子,卫将军这是担忧上谷代郡外有鲜卑为患,内有乌桓隐忧……值此乱时,他只希望这两郡安定便可。”鲜于辅当即笑道。“两郡虽然都是出了名的穷困,但毕竟是两个郡,又无卫将军擎肘,刘公何不往彼处巡视一番?而且正当战时,彼处未必就不能有建功成事吧?”

“这是何意?”刘和刚要再问,旁边刘虞却是心下会意。“而且伯重我再问你一遍,你老实作答,你此番挂印辞职,真的就对卫将军毫无怨言吗?”

“刘公明鉴!”鲜于辅躬身再拜,然后方才恳切言道。“我是幽州人,卫将军的威德没有人比我更清楚了,但是他这个人,所谓锋利为天下冠,有些地方实在是强横的过了头……所以说,怨气与怨言我是不敢有的,但说到心不平,也确实是免不了的。”

“譬如呢?”刘虞捻须正色询问道。

“譬如他在广阳三郡行所谓井田制度,其实也就是以冀州流民的民屯强行将三郡土地纳入其幕府制下,然后还要清查田亩,逼迫大户释放僮仆……”鲜于辅一时摇头。“如田氏、张氏、文氏,州中大姓多是俯首认命,然后还多遣其子弟入白马义从为质,但如我这般虽然认命,却没有俯首之人也是有的。”

刘虞缓缓点头。

“除此之外。”鲜于辅继续言道。“卫将军对鲜卑、乌桓,还有塞外杂胡,似乎也自有规划,不想让别人插手。比如说幽州塞外交通之利,我们原本是无话可说,甚至是心悦诚服的,因为渔阳北通鲜卑的这条路,安利号是给了我们渔阳大族许多分润的。可不知道为什么,公孙大娘去了辽东而卫将军亲自主持这边的事情以后,居然筑起了一座承德城,卡在渔阳北面交通要道上,完全独霸幽州北面通向鲜卑的利润……这件事情,若说我们渔阳几家豪族没有不满,别人怕也不信。”

“所以便辞职了?”刘虞轻笑问道。

“不是。”鲜于辅不由苦笑。“刘公不知道……这些我们也不是不能忍,但这不是张举那个蠢货反了吗?其人也是渔阳大族,也是对‘井田’认命不俯首之人,也是失了北面鲜卑交通利润之人,如今却居然联合乌桓、鲜卑谋逆,甚至还自称什么天子!这厮固然滑天下之大稽,可如此局面,我如何还敢留在渔阳当郡吏?!”

“怪不得要劝我家大人去上谷、代郡。”刘和闻言不由失笑道。“原来鲜于君也是要避锋芒的啊?”

“是这样的,但也不止是这样的。”鲜于辅赶紧又严肃起来。“刘公、公子,我所说的能在上谷和代郡建功成事绝不是虚妄……只要刘公点头,我便能不费一兵一卒,即刻让边墙北面的轲比能势力削半,甚至说不定还能逼迫他转向汉室,做猎犬去为刘公取下张举这蠢货的脑袋!”

刘虞捻须不止,却只是望着对方沉默不语。

鲜于辅情知到了此时不能再有所隐瞒,便拱手将计划全盘托出。

原来,这还要说到另外一家幽州大姓,也是此番对‘井田’不满,对承德筑城不满的一家人……不过,这家人却不是渔阳人,而是公孙珣卫将军府所在的广阳本地人。

这家人姓阎,家中只能说是广阳大姓,并不算是郡望,但其家中某一支的长子阎柔却是一位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阎柔很小的时候,跟着父母去探视在塞外做官的祖父,然后就是在渔阳边墙外走失了行踪,然后被塞外杂胡给捡到,并在塞外乌桓、鲜卑人之间流落,以至于在那里长大成人。

而更有趣的是,其人长大后,弓马娴熟、文武韬略,很受塞外胡人的拥护,甚至成为了一个鲜卑部落的首领。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后来其人寻到家中,恢复了联系与血脉,并借此联络上了广阳、渔阳一带的不少豪强世族,故此取得了一个塞外独享的资源通道,使得他的势力愈发壮大。

也恰巧是这个时候,檀石槐死了,再然后檀石槐的儿子和连也在去抢劫的时候一命呜呼,和连的儿子又太小,所以变成了和连的侄子继位……反正这么一折腾,昔日鲜卑人的草原霸权几乎立即崩塌,整个草原乱成一锅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