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帐中言三策(第2/3页)

公孙珣见状也不说话,只是微微摇头,然后便领着众将环绕着这座其实并不是很大的土城走了一圈。

绕完一圈后,他依旧没说什么,只是按部就班的下令在城北和城东扎营,并一边派人监督白马黄巾俘虏、降兵去伐木造云梯、撞木,一边又让人催促燕县的军队速速赶来。

众人自然也都无话可说……这种情形,有什么可说呢?等到大军到齐以后,奋勇登城便是。

就这样,一直到了傍晚时分,用过晚饭之后,眼见着夕阳未落,公孙珣却是负手在营中信步巡视,然后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居然不自觉的再度来到了韦乡城前,矗立观察。

随行的韩当看出公孙珣心中有事,却又不知是怎么回事,便也只好带着一些侍从随侍在旁而已。

而不知道过了多久,一直到天色彻底黯淡下来,公孙珣方才长叹了一口气,然后便转回大营,准备读读书便去休息。

孰料,一直来到自己军帐之前,他才惊愕的发现有一个自己未曾预料之人,居然早早等在此处了。

“君侯!”飞舞着火苗的火盆之下,身材矮胖的董昭恭恭敬敬朝着公孙珣行了一礼。

“公仁等了多久?”公孙珣一时有些恍惚。

“见到君侯晚餐后去土城前观望,我便来此处等候了。”董昭从容答道。

“倒是辛苦你了。”公孙珣微微笑道。“既然来了,不如且入帐中一谈。”

“正有此意。”董昭毫不犹豫的应声,倒是让公孙珣不由多看了他一眼。

随即,韩当会意领人守在帐外,而公孙珣便与董昭二人独自入内,举烛相对而坐。

“自从今日见到贼军情形后,君侯便少言寡语,晚饭后更是独自去观察城池,可是担忧攻城之事吗?”甫一落座,董昭便开门见山。

“然也。”公孙珣倒也干脆。“军中都觉的夏侯元让和我弟玄德败得可笑,但我今日来看此城,却觉得他们输的不冤……这土城虽然不高,可是外面却挖了壕沟,又修补了不少薄弱地方;然后远远望去,里面还密密麻麻建了许多箭楼、墩台。想来,这王度虽然并无奇谋神勇,但怕是真如公仁昨日在白马所言那般知耻而后勇了。最起码,他应当是懂得谨慎严密四字的!而守势嘛,得此四字,其实就已经足够让人头疼了!”

“君侯所言不错。”董昭难得正色严肃道。“其实以我看来,于平庸之辈而言,如此一心打呆仗,反而是最优之选,更遑论这韦乡之敌居然还有一座土城可以依仗呢?”

“公仁说的好,正是这个打呆仗最让人无奈。”公孙珣愈发感慨道。“三千黄巾贼据守一城,粮械充足、水源不缺,若真是强攻,便是能速下,怕也要伤亡不少,如此反而会正中濮阳卜已下怀!”言道此处,公孙珣复又抬眼看了下眼前的矮胖子。“如何,公仁此来必然是有计策教我吧?”

“计策称不上。”董昭闻言缓缓摇头。“而且我也不善于临阵画策,君侯和娄子伯今日观察许久都未得法,我又能如何呢?只不过,有些大而化之的想法罢了。”

“说来听听。”公孙珣兴趣更浓了。

“君侯奉命征讨东郡黄巾,想来总体方略便如昨日吕子衡所言,拔出各处据点县邑,逼迫濮阳的卜已出城与我军决战……如此而已,对否?”

“不错。”

“那请问君侯,贼军盘踞城池近二十有余,你难道要每战临城而思,就没有一些统一思路吗?”

“这才攻下两城。”公孙珣不由失笑。“如何便能得出通用的法门来?”

董昭闻言微微欠身道:“恕在下直言,我以为这通用法门实际上已经有了,而且就是从这白马、燕县、韦乡三战之中得来的。”

“请公仁指教。”公孙珣当即正色。

“其一,便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董昭侃侃而言。“将军在黄河之上以铁索连环诸舟船,使我军跨黄河如履平地,既如此,便应当肆意横行于大河上下,忽南忽北,让卜已和他的下属贼帅们不知所措。”

“公仁所言甚是。”

“君侯不必夸奖。”董昭晒笑摇头道。“如我所料不差,君侯本就想如此行事的。”

公孙珣也是当即点头承认:“确实,大河之利在我,取南取北皆随我愿,既如此,完全可以借铁索舟船南北乱行,让贼军失措。还有呢,公仁还请继续。”

“还有……”董昭不由神色一敛。“这其二,其实可以仿效黄巾贼和程立的做法,或是降兵、或是壮丁,或干脆是民夫……总之,裹挟向前,聚众攻城?”

“这是什么意思?”公孙珣不由蹙额反问。

“敢问君侯,”董昭不慌不忙。“若我今日不来,你明日要行何法?难道要驱动我军精锐骑士下马攻城吗?”

公孙珣一时沉默,却终于是无奈承认:“公仁的意思我懂了……不错,若是真无良法,便只好动用黄巾贼之前白马、燕县的俘虏,逼迫彼辈蚁附登城了!而且下一战若是守将还如这韦乡处一般,怕是还要顺势收拢韦乡的俘虏,连续裹挟,连续聚众攻城!”

“但事非得已,君侯并不愿如此,对否?”董昭急切问道。“不然君侯也不会独自去查看土城破绽了?”

“不错。”公孙珣倒也没做遮掩。“如此方法虽然有效,我却不愿意多做……只是,若无它法,却也只能如此行事。公仁,我须是一军主将,两军交战,必要时总是要有所为的!”

“君侯真是难得仁德之人。”董昭长叹道。“其实,我家中就在韦乡东南处几十里的济阴定陶,这兖州各郡国大多地势狭小,此处于我便如乡梓一般,君侯不愿生灵涂炭,我又如何愿意见到如此光景呢?说不定,这韦乡之中便有我们济阴的同乡呢!”

公孙珣不由再度抬眼看了对方一眼:“既如此,想来公仁必然有第三个通用的平叛方略了?”

“是还有一个。”董昭拢手而言道。“昨日听到燕县捷报,颇有所感……君侯,你说若是驱动本地降兵、壮丁去攻城,何如驱动此地豪强大户去攻城呢?”

“这有什么区别?豪强大户便不是驱动自家贫苦徒附、佃农去攻城吗?还不如用俘虏呢!”

如此想法,公孙珣几乎是脱口而出,然而他终究是没有说出口,反而陡然间有所醒悟。

话说,公孙珣这个时候对于黄巾军的性质已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时的黄巾军顶层乃是不折不扣的宗教人士,是要造反建立黄天的,中上层却普遍性是各地对前途不满的豪强大户,而下层才是真正无立锥之地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