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尾声(第2/3页)

想了想,我又问道:“既然SR-01的性能这么出色,那么,为什么后来国家没有采用他的设计?”

这个疑问其实并不是听了故事后才有的,多年来,很多人都对此十分不解:虽说SR-01型的制造成本是SR-02的近十倍,但它们性能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以中国当时的国力,似乎没有必要在意这点付出。

耸了耸肩,大叔嘴角透出一丝淡淡的不屑和嘲讽:“谁知道那些官老爷是怎么想的?或许是他们觉得一个门外汉搞出来的东西比他们这些吃着国家粮的专家搞出的居然强出百倍,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吧?”

会是这样吗?这……应该只是气话吧?我宁可相信那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不过近年来国家倒是已经开始立项,准备在SR-0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开发属于我们自己的次世代狙击系统,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只要一提到狙击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会是中国!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没有在纠缠于这个话题,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猛的抬头盯着面前的这位大叔,试图从他的脸上找到答案。

“怎么?突然用这种目光看着我?你怀疑我说的都是假的?”

在我的注视下,大叔喝了口茶,漫不经心的问道。

我说道:“不,我只是在想:您是怎么会知道这些事的?按理说,您刚才说的这个故事里面,除了大师本人,有很多事外人是不可能知道得这么详细的……能不能告诉我,您到底是谁?”

大叔看了我一眼:“我的身份不是早就告诉过你了吗?小伙子,看来你这脑子还得多练练啊,光是会死读书可不行!”

我哭笑不得,从小就被人视为天才的我,长这么大还真是第一次被人说“脑子不行”。不过,他的话却是提醒了我,猛然想起,在刚刚相见时,他似乎曾提到过自己还有一个“师傅”?再对照一下他的年龄,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

我猛的站起身来,一脸惊骇,这个答案实在太惊人了:“您就是大师唯一的弟子,王少秋?”

“看来你还没有蠢到家。”大叔淡淡一笑,默认了这个答案。

我缓缓坐下,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不仅仅是因为坐在我面前的是大师唯一的亲传弟子,更因为他本身也是一位近乎于传奇般的人物:

“先行者军事俱乐部”不仅是国内,同时也是全世界拥有会员最多,专为专业的军事商业会所之一。它的业务囊括了:实弹靶场,军事夏令营,IPSC,野战游戏,户外生存……等数十个领域,注册会员超过百万,甚至在军方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已经承担了某些地区预备役和民兵组织的军训工作,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与大量已经流于形式,甚至是名存实亡的预备役和民兵部队相比,这些由军迷们组成的队伍不仅爆发出了极高的训练热情和士气,同时也为军方输送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兵源,作为一个劳动密集性产业,每年又吸收着大量的退伍军人,让他们可以用在部队学到的知识继续为国家发光发热,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让军方和政府都赞不绝口,并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得到推广,而它的发起者,正是坐在我面前的这个男人:王少秋!

“抱歉,一直都没有认出是您。”一位传奇般的人物就坐在我面前,一时之间,我竟不知说什么好了。

王少秋挥了挥手,笑道:“行了,你要再摆出这么幅鬼样子来,我可就没兴趣再谈下去了。”

愣了一下,我自嘲了笑了笑,心情却是放松了许多。其实聊了这么久,已经可以感觉到这并不是个会摆架子的大人物,而且,我对于他的事迹更多的只是敬佩,倒也谈不上什么诚惶诚恐。

将话题重新引回到故事上,我沉呤道:“之前我一直都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大师所造的枪,为什么每一件都能堪称完美?无论是SR-01还是SR-02,它们都几乎考虑到了实战中每一个可能遇上的问题,这种细节的关注甚至已经超出了其性能本身的价值。要知道,在此之前,几乎从来没有一款枪型能在初次定型时就能做到尽善尽美,都是在列装后,通过无数实战的检验再不断完善的。就像美军曾经使用过的M16枪族,它的后续改进版本就高达十余款,而大师所设计的SR系列,这么多年来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对其进行改进,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改进的必要,我想,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大师他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战士,所以,他才会比任何人都清楚的知道战士们需要的是一支什么样的枪吧?”

王少秋笑了笑,不置可否:“或许吧,不过你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愕然:“什么?”

王少秋没有正面回答我,却问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你有没有听过二战时美军降落伞的故事?”

我愣了一下,下意识点头。

这是一个真实,同时也是十分精典的故事:二战时期,美军决定组建伞兵部队,于是将制造降落伞的任务交给了一间老牌军工企业负责。可是,不管将验收的标准制定得如何严格,这家公司交出的降落伞都始终只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合格率,按正常来说,这个数字其实已经不低了,但这也意味着每一千名士兵跳伞时,其中就会有一个人因为不合格的降落伞而摔死。后来,将军想出了一个办法,每次验收时,他都让这间公司的职员自己亲自去试跳这些降落伞,于是,奇迹般的,这些降落伞就再没有出现过任何质量问题。

突然间,我明白了!

对于我,还有大多数从事军工事业的同行来说,造出一把好枪几乎是人生最大的梦想,我们会为此努力,为此奋斗,但是,不管承不承认,事实上,这个梦想能否实现,或者说造出的枪到底好不好,所影响的只是事业上的成败——就算失去了事业,我们的人生还是会有很多其它的东西:比如家庭,比如爱好……所以,我们付出的也仅仅只是努力而已。

可是大师呢?枪对他来说却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梦想和事业那么简单,因为他同时也是一名战士,他用自己造出的枪去战斗,去面对一个个凶残的,武装到了牙齿的敌人。在那种情况下,他唯一能够信任和依靠的就只有手中的枪!任何一丝性能的差异,任何一次故障,都直接关系着他能否活下去。

还有什么动力能比死亡的威胁更大?

非生既死,不胜则亡!正是在这种常人无法体会的生存压力下,大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不,不仅仅是大师,还有许许多多的前辈,那些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用最简陋的工具支撑起了我们自己的军工体系的先烈们,还有那些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百废待兴时,以那样贫穷的国力却创造出了两弹一星奇迹的前辈们,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