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2/2页)

估计所谓被俘的日本坦克,是日军14坦克联队部队使用的95式轻型坦克。日军在坚布山曾将这种坦克放置在两堵土墙之间组织防御作战,但面对中国军队凶猛的炮火,这种做法全然无济于事。实际上,由于日军的战术思想是用战车伴随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一般不进行战车之间的对战,因此其参战的装甲车辆多毁于远征军的炮火和步兵火力,双方战车之间的战斗不多。法利承认“在这条战线上,我们没有多少像其他战场上那样进行大规模坦克战的机会”。

远征军使用的M4A4谢尔曼坦克

谢尔曼坦克组成的突击部队,使装甲兵团如虎添翼。此后的攻击过程中,尽管日军在沿潘玉河的英开塘(Inkawngatawng)、索卡道(Hwelonghka)、马拉高(Malakadwng)等据点层层设防,并配置了大量反坦克武器,但在中国远征军日益精练的炮兵、步兵、装甲兵立体攻击面前最终败下阵来。在攻占这三个据点的战斗中,美军顾问中仅仅两名阵亡,四人负伤,数辆轻型坦克和一辆中型坦克被击毁。理查德回忆,在索卡道,日军曾派出坦克部队迎战,但面对气势如虹的装甲兵团自知不敌,未及交手就仓皇退遁,让远征军的官兵们有些遗憾。

远征军50师师长潘裕琨在给部下讲话,脚下踩的就是一辆被俘的日军战车。

不过,坦克部队的势如破竹也带来一些副作用,那就是和他们配合作战的步兵多少产生了一些依赖和消极的情绪。一名美军顾问回忆孟拱之战:“在一次协同作战中,中型坦克突击队率先攻破日军阵线,美军打头的谢尔曼战车部队一直把日军追赶了三英里之远。当我们返回的时候,却看到那些配合作战中国步兵根本就没动窝,只是举起他们的手比出V字型手势向我们欢呼,实在把我们气得够呛。”

说来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中国步兵在瓦鲁班的英勇,来自于打回故乡的勇气,这些中国步兵在孟拱的消极,又何尝不是珍惜能活着回家的机会呢?对这些纯朴的农家子弟来说,能这样消极一次,实在是战场上的奢侈,大多数时间他们的牺牲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那就是——“一寸河山一寸血”。

对装甲兵最严峻的考验堪称英开塘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