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3/10页)

有人建议采用“调虎离山”之计,由外贝加尔方面军首先实施突击,将日军兵力从滨海地区调开。如果这一方案能够付诸实施,根据幕僚们的计算,大致在战役开始后的第十天,日军就有可能将兵力从滨海调至外贝加尔。随后,远东第一方面军便可以从滨海地区顺利实施突击。

问题是,谁也不能担保日军一定会这么做。在内线的东北平原上,铁路和公路等交通线增强了关东军各部队的机动性。针对苏军“调虎离山”的方案,山田完全可以在不削弱滨海方向兵力的情况下,从其他方向调拨部队至外贝加尔。与此同时,在山田采取反突击措施后,苏军在滨海地区的行动也将失去突然性。

实际上,山田在战略上就包含了这一用意。按照关东军总司令部制订的防御计划,关东军应将三分之一左右的兵力配置在边境主要防御地段,依托筑垒工事和有利地形,抗击苏军的进攻,以掩护主力机动。其他三分之二的兵力作为战役机动部队,配置在纵深,随时准备前出至受威胁的方向,以反击苏军突破并阻止其进攻。这叫作“内紧外松”。

如果调换一下次序,先由滨海攻,再由外贝加尔攻呢?结果是差不多的,也就是山田都有办法将部队从一个方向调往另一个方向,从而依次击破各方面军的进攻。

要不把所有兵力集中起来,在外贝加尔、滨海或黑龙江沿岸的任何一点率先实现突破?这种一锤子买卖更不保险。关东军就算是守不住需要退却时,也可以继续从后方特别是朝鲜获得供应,预备队的到达更会加厚其兵力密度。这样一来,苏军就无法期望迅速结束战争,并很可能遭遇到与美军相仿的困境和尴尬。

经过研究,华西列夫斯基认为,三大方面军必须同时展开进攻,而且东西部最好实施相向突击——

关东军是在不得不与其他日军单位相对隔绝的情况下作战的。要把这种相对的隔绝变成彻底的隔绝,就要在主力实施突击的同时,设法切断关东军与其后方的联系。

若从外贝加尔突击,只能迫使关东军后退,达不到包围关东军和切断前后方联系的目的。不仅如此,外贝加尔方面军右翼还将面临日军在蒙古边境的筑垒地域的威胁。

基于这一考虑,外贝加尔的突击方向被改成了外蒙古境内。作战意图也进一步明确为:通过东西部的相向突击来孤立关东军,通过北部的正面突击来协助分割和消灭关东军。

8月9日拂晓,三大方面军主力同时启动,怒涛般的向中苏边境席卷而来。

过去在西线,参战部队通常都是在相互衔接的情况下平行实施进攻,像远东战役中这样的进攻方式,自二战以来还是第一次。远东的情况异常复杂,各个方向的地理和作战状况又大不相同,在这种条件下要组织、保持和协调好各方面军之间的紧密协同,对任何一个会战指挥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后来战役的整个进展过程证明,华西列夫斯基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

装甲拳头

从双方的布阵阵型来看,山田摆的是“东强西弱”,华西列夫斯基反其道而行之,把主攻方向选择在了关东军的西部防线,也就是外贝加尔方面军所处的外蒙古地段。

利用地形来达成进攻的突然性,是远东战役的一大特点。从地理条件上来看,外蒙古地段多为大山、原始森林和沙漠,步兵尚且难以通行,坦克就更不用说了,山田绝难想到苏军会从此处实施突击。

在西部外蒙古边界的很长一段距离内,关东军都没有构筑工事,也没有掩护部队设防。其中最为薄弱的一段,在外蒙古极右翼的张家口—北京方向,那里全是辽阔的沙漠,根本就没有日军。不过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认为,如果他的部队在这一段展开进攻,除了与大自然的困难做无效斗争外,实际毫无所得。

马利诺夫斯基的经历很是传奇,他以士兵身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作为“俄罗斯参战远征军”为法国征战。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法国不得已遣返俄军回国,只有少数特别勇猛的精兵才被允许留在“法国外籍兵团”继续助战,其中就包括马利诺夫斯基。他在外籍兵团的军事生涯一直维持到了一战结束,为此还得到了法国人颁发的勋章。

马利诺夫斯基一度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担任总教官,专门教授作战课程。此后他赶上了苏联高级军事干部新旧交替的大好时机,开始迅速崭露头角。1941年起,由少将升中将,两年后升上将,接着又荣升大将,直至1944年晋升为元帅,并荣膺苏联英雄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他始终在前线,分别担任过军司令员、方面军司令员等职。

德国投降后,马利诺夫斯基才奉命来到远东。他认为西线的指挥经验同样适用于远东,而按照西线经验,外贝加尔方面军就应该在最能取得战果的地方,或者说一定能够摧毁敌方主力的方向上实施突击。

在马利诺夫斯基看来,内蒙的索伦方向完全符合这一要求,于是他决定把索伦作为主攻击方向。

外贝加尔方面军辖四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另配属有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第十二航空集团军和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马利诺夫斯基最初计划将他的部队分成两个进攻梯队,其中坦克集团军被纳入第二梯队。

华西列夫斯基同意两个梯队的配置,但是不同意将坦克集团军列为第二梯队。他认为,这种配置将无法使坦克突击在闪电战中起到主导作用。具体来说,坦克军不仅在向东推进的速度上,会受到前面步兵的限制,同时,这一原本强大的装甲拳头也不能再支援步兵夺取和扼守要道。

坦克可掩护步兵,反过来,步兵却无法掩护坦克。华西列夫斯基设想了这样一种情境:后面的狭隘通道和山间道路上塞满了步兵及其辎重,使得坦克根本无法向前推进。

T-34坦克。苏军早期的T-26坦克和BT坦克的表现都不突出,原因是装甲防护脆弱,容易被反坦克武器所击毁。T-34坦克专门为此而制造,它不仅拥有较厚的装甲,而且配备了强力火炮和可靠的传动装置。在苏德战争和远东战役中,苏军所使用的主战坦克都是T-34。

当然,马利诺夫斯基作如此配置也不是没有依据。在索伦方向的初始段,既没有又宽又深的黑龙江,也没有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更没有为数众多的筑垒地域。部队所要经过的是大面积的戈壁滩,无论行军还是作战都相对要容易一些,但是进入纵深就不同了。那里有大兴安岭,坦克兵要越过这样的大山,肯定会比较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