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方和西方(第4/8页)

法国人认为自己所遭受的屈辱是1905年在德国的压力下解除了其外交部长的职务,这一事端产生的根源是法国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一年后,面对同样无理的要求,法国果断地采取了强硬的抵制态度,毫不退缩,德国只好先服软,因为法国此时的军事准备已经日趋完善。由于保密性质的原因,我们没办法详细地了解当下发生的国际事件,但上述形势就是欧洲局势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而且人们还相信德国只要能保持现有的军事优势,就会继续推行强势的外交政策。德国的政治需要和战略优势同奥地利紧紧联系在一起,它们结成的同盟是无比强大的,至少在陆上是这样。跟英日同盟一样,在德奥同盟中,奥地利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不过我们只要了解到它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就足够了。

这种态势对协约国一方非常不利,除非在战争过程中德国孤军深入。所以,协约国一方应该积极加强自身的实力。不过,它们现在一方面能够抵御德国在海上的战略挑衅,另一方面又能够在陆上同德国展开对峙。这种力量足以使敌人不敢轻易出手,至于在战争中哪方能够获胜,就值得商榷了。在和平年代,任何一个欧洲海军国家都无法给予英国在地中海军事力量上的支持,所以英国人必须依靠自己;等到奥地利有经济实力组建一支重型舰队,英国人的噩梦就不远了。

这种看法一方面表明了英国海军占有世界上举足轻重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表明,目前只有两个海军国家距离德国比较远,而且有能力也愿意支持英国,就是美国和日本。以发展的眼光看,这两个国家必须考虑到海洋霸权从英国手里转嫁到德国手里对它们的影响,是否会损害它们的利益。这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发生的。依照现在的形势而言,除了开放性的海域,美日两国不可能和德国有实际上的接触;而英国漫长的海岸线使它容易在任何一个防备薄弱的地方遭受袭击,即使不在英国本土,比如澳大利亚东部的英国殖民地也容易遭受袭击。美国也可以通过对易受陆上攻击的加拿大施以影响来制约英国。

在未来还有一种可能是,如果英国海军衰落后将德国海军推上了海洋霸主的地位,与无可匹敌的陆军相配合,德国就能有恃无恐地在任何海域实施行动。英国在自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至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这段时间里,也具备上述的优势,但具体原因不是英国海军本身,而是岛国地位的优越性使得英国海军随时能够在本土和海外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在今天,优势刚好反了过来,英国财政入不敷出、俄国一蹶不振、法国被庞大的人口拖累,这些都使得德国在未来海上的行动能力有所加强。和德国相比,虽然英国在表面上更加富有,但是长期贵族般的生活让英国人不如德国人有经济上的忍耐力。而且,英国人和美国人自由的传统也使他们不愿被组织束缚,这样一来,德国无疑就是现代化强国中的佼佼者。

现今德国和英国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欧洲国家间的军备较量,更是世界政治的导火线。这并非意味着世界格局中没有其他难缠的问题,任何局部问题都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在英国和德国之间隐藏的真相是双方利益的冲突,它们所能依赖的是关系到两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工商业。英国和德国之间激烈的海上竞争在克伦威尔时代及其后的斯图亚特王朝时代就有,当时英国从荷兰手中夺得了荷兰无敌舰队的荣誉和商业称霸地位。虽然这些事件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认识到德国扩张的幅度和逐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也没有人试图了解在遥远的历史中,是什么精神使得德国人不断地取得工商业上的伟大成就。

我们能够体会这种情感,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德国的强大对世界人民的威胁。依照这种趋势来分析,英国、法国和俄国结成同盟国集团是理所当然的事,虽然俄国在不久前还跟英国有冲突。一位德国首相曾经谴责英俄两国的做法是为了孤立和包围德国,不过协约国家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维护欧洲和其他国家间的均势,抑制德国疯长的侵略欲望和在商业方面的企图。我们虽然无法确定德国这样做一定是有侵犯他国的欲望,但是保持适当的警惕和对其实施一定的制衡是非常有必要的。历史经验表明,所有的雄心壮志都有侵略他国的想法在里面,只有运用强制性的力量约束这种想法的发展,才能得到平衡的保障。而维持均势一直是欧洲的政治家最为关注的话题。

从美国南北战争以来,它就避无可避地和欧洲局势联系起来,所以欧洲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美国的关注。在美国同西班牙作战时,在欧洲既有支持门罗主义的人,也有反对者,德国则站在反对者一方,美德两国在菲律宾问题上的摩擦更加重了这种裂痕。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当时的德国拥有现在这样强大的海军实力,它的态度会更加强硬,军事地位也会更加优越,而支持美国的人就要打好自己的算盘了。到现在为止,关于西班牙的讨论已渐渐成为历史;不过即使最不关心国际局势的人,也能感觉到将来会有无数棘手的问题和美国、和欧洲息息相关。

要充分了解德国的现状,就必须了解德国的历史,因为不这样做的话,我们根本无法弄清德国发展到现在这么强大依靠的是什么。为了了解这些,我们不但要弄清楚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利益是什么,还要体会到它的情感,并发掘其产生的历史根源,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而国民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国家的行动;虽然物质利益是这些行动的诱因,但这种情感的大爆发却具有非常大的能量。不管统治者的决策如何,国家民众只会依靠自己的是非标准来行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一个国家同另一个国家陷入利益冲突时,它所做出的决定必须要符合大众的利益,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

德国的历史使德国人背负了一种责任感,这种情感和德国当前的利益相融合,汇集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使德国的民众一心一意支持政府的对外政策。和其他国家一样,德国内部也有种种争议和分歧,这种分歧将德国民众分为若干个派别,并各自有着不同的主张,对国际争端有着不同的看法。不过这种分歧要远远小于德国国民理念中的政治团结因素。在法国报纸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批评德国的外交政策:“和其他地方一样,德国也有宗派主义,但是它却受到了民族团结情感的抑制,因为德国的这种情感比其他国家的都要强烈。国家集体主义将6000万的德国人聚集起来,而法国和欧洲的其他国家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这段话虽然是告诫法国人的,但是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