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国王的改革(第2/3页)

至于外交,阿富汗始终处于英国和俄国“大博弈”(The Great Game)的中心,如何处理与这两大帝国的关系,决定着近代阿富汗的命运。阿卜杜尔·拉赫曼不但有以前的历史可鉴,而且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作为依据。他曾在俄国流亡多年,又深受英国咄咄逼人的压力,所以,他将阿富汗面临的严峻形势,比作“两头狮子之间的山羊”。他说:“阿富汗是一个小国,它就像两头狮子之间的一头山羊,或是像夹在两块磨石之间的一粒小麦。这样的小国,怎么能够立于两磨之间而不被碾为齑粉呢?”

阿卜杜尔·拉赫曼深知,任何轻举妄动都会给他的王国带来致命的伤害。他曾说得更加形象:“阿富汗像在湖中央游动的天鹅一样,白毛狗(指俄国)从北面威胁它,红毛狗(指英国)从南面威胁它。”阿卜杜尔·拉赫曼要在夹缝中寻求生存,同两大帝国同时保持友好关系是最好的选择。早在即位前给英国人的信中,阿卜杜尔·拉赫曼就提出:“使阿富汗人永远置于两大强国的光荣保护之下。”

具体而言,阿卜杜尔·拉赫曼同样明白两大帝国争霸的格局不允许阿富汗完全不偏不倚。《甘达马克条约》将阿富汗的外交事务交由英国人控制,正是阿卜杜尔·拉赫曼借英国势力遏制俄国在中亚攻势的第一步。尽管阿卜杜尔·拉赫曼多次与英国意见不合,但一直以来与英国合作以制衡俄国,始终是他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阿卜杜尔·拉赫曼明确表示:“由于英国人民的友谊,任何人都不可能动摇我们的王朝,只要我的子孙依然服从于英国政府。”英国政府曾颁发给阿卜杜尔·拉赫曼巴斯大十字勋章,他接受勋章时说:“我将佩戴这枚勋章奔赴战场,出现在俄国人面前。”

针对英俄两国的扩张势力有在阿富汗迎头相撞的趋势,阿卜杜尔·拉赫曼将夹缝中求生存的原则化为一个具体的设想:将阿富汗变为一个受英国保护的“缓冲国”。英国为阻止俄国势力南下,也同意这一方案。19世纪80年代,英国和俄国就中亚势力范围问题展开反复谈判,尤其是在阿富汗北部和东部边境划界问题上矛盾尖锐;双方互相无法接受对方的条件,俄国不惜再度以武力威胁,准备南下出兵赫拉特。1884年2月,俄国占领距离赫拉特仅200英里的梅尔夫;5月,英国、俄国、英属印度三方组成联合委员会,讨论阿富汗北部划界问题。英国和英属印度方面的委员正赶往会合地点时,俄军却对驻扎在潘迪绿洲的阿富汗军队发起进攻;当地英国人逃走,400名阿富汗士兵战死,俄国随即宣布潘迪绿洲是自己的领土。

这轮新的英俄危机中,英国首相格拉斯顿的立场相当强硬。他在英国国会呼吁:“谁是挑衅者是一件极端重要的事情。我们只知道这是俄国人发起的一次攻击。我们得知阿富汗人在生命、精神和声誉方面均遭损失。我们知道这个打击已经损坏了一位君主——我们保护下的同盟者——的名声和权威,而他没有犯任何罪。我要说的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们不能合上这本书说‘我们不再看它了。’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在这件事上使正义得到伸张。”格拉斯顿要求英国国会批准拨款1100万英镑的军费,并宣布俄国一旦向赫拉特推进即构成“开战理由”。最终,这场英俄危机以阿富汗-俄罗斯边界最后议定书的签订作为终结。1888年阿俄边界的勘定,暂时阻止了俄国势力对阿富汗北部领土的渗透。

北部边界问题解决,在阿富汗东部边界,尤其是阿富汗与中国接壤的帕米尔地区,俄国又加快了扩张步伐。阿卜杜尔·拉赫曼要求英国干预,英国却只关心用“缓冲国”阿富汗将俄国和印度隔离开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俄国领土与英属印度领土接壤。英俄抛开最重要的当事国阿富汗和中国,擅自就以帕米尔问题为核心的阿富汗东部边界问题展开谈判。1895年,英国和俄国达成协议,划定了在帕米尔地区的势力分界。英国俨然以阿富汗的主人自居,要求阿卜杜尔·拉赫曼服从俄国的条件,让出部分领土;英国还要求阿富汗接受狭长的瓦罕走廊地带。瓦罕走廊本属于中俄交涉地区,英国和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私自决定了这一地区的归属。阿卜杜尔·拉赫曼不愿接受这样的条件,只是在英国答应提供5亿卢布的特别补助年金后,才勉强同意对瓦罕走廊进行名义上的统治。如此,英俄两国围绕阿富汗的争夺暂时告一段落。

紧接着,英国人又将目光投向阿富汗南方,阿富汗与印度的边界地区,盯紧了那里普什图人的土地。普什图人酷爱自由,英勇善战,虽居住在阿富汗境内,却并不服从国王的管理。英国人两次发动征服阿富汗的战争,均遭遇以普什图人为主的阿富汗抗英武装顽强抵抗,强悍的普什图人让英国人深感畏惧。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人一直向这里扩张势力,企图控制各个独立的普什图部族。英国人不惜违反《甘达马克》条约的规定,打通科贾克山隧道,将基达铁路从老恰曼延伸到新恰曼。阿卜杜尔·拉赫曼称英国人的这一行动是“将一把锥子戳进阿富汗的肚脐眼里”。英国人随后占据了克什米尔。面对英国的威胁,阿卜杜尔·拉赫曼支持普什图各部族的抗英行动。英印当局对阿富汗实施武器禁运,阿富汗则封锁基达车站,阿卜杜尔·拉赫曼甚至拒绝接受英国人的补助金。但是在英国加大压力的情况下,阿卜杜尔·拉赫曼还是屈服了。

1893年9月,英印当局向阿富汗派来了外交使团。外交使团为阿富汗和英属印度划定了一条分界线。该分界线由当时的英属印度当局外务大臣莫蒂默·杜兰德主持起草,因而以其名字命名,这便是著名的“杜兰德线”。杜兰德作为英国国王全权代表,与阿富汗国王阿卜杜勒·拉赫曼的两位全权代表具体划定了这条边境线。这条长达2640公里的边境线将普什图人聚居的普什图斯坦地区一分为二,一半位于英属印度境内,另一半位于阿富汗境内。这部分英属印度领土后来被巴基斯坦所继承。至今,普什图人一半生活在巴基斯坦控制的边界一侧,另一半在阿富汗边界一侧。被“杜兰德线”分割的普什图斯坦地区,直到今天依然是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两国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然,“杜兰德线”是否有效,一直受到争议。自“杜兰德线”出台以来,阿富汗的18届政府中只有4届政府接受该划界协定。

谈判过程中,阿卜杜尔·拉赫曼即曾表示:“如果你们(指英国人)把这些地区与我们同族同教的边境人民割裂出去,将有损于我在臣民心目中的威望,将削弱我的地位。而我的被削弱,也将有害于你们的政府。”他在喀布尔举行的宗教人士会议上呼吁边界各独立的部族进行“圣战”,驱逐异教徒的占领;他还写了号召“圣战”的小册子,在普什图斯坦地区秘密散发。1897年6月,普什图人爆发反英大起义,阿富汗境内部族乃至阿富汗军队士兵都有参加。英国人指责阿卜杜尔·拉赫曼与之关系密切。阿卜杜尔·拉赫曼辩解说,参加暴动的阿富汗人是晚上偷越边境过去的,“边界如此广阔,谁能防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