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朝的更替(第3/4页)

如同马赫迈德发给布韦希王朝的一封“求贤令”中所写的那样:“我听说在你的宫殿里有几个有学问的人,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都是无可匹敌的。你必须把他们送到我的宫殿里来,这样一来,他们才能得到无上荣光,我们才能依靠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而名声远播。”由于马赫迈德的资助,加兹尼这个阿富汗并不繁华的城镇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艺术中心。虽拥有广阔的疆土和庞大的军队,马赫迈德却依然承认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宗主权,自称“埃米尔”或“赛义德”。他被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授予“雅明·艾德·通拉”称号,意即“国之右臂”,加兹尼王朝因而也被称为“雅明王国”。

马赫迈德是虔诚的穆斯林,统率阿富汗军队不断发动“圣战”,在位期间远征印度达17次。1001年的第一次远征中,马赫迈德在白沙瓦击败了印度统治者贾帕尔一世。他允许沦为阶下囚的贾帕尔一世用钱赎回自己的自由,但贾帕尔一世无法忍受战败和沦为俘虏之耻,自己爬上火葬堆,自焚于烈焰中。1002年粉碎锡斯坦的叛乱后,当地首领向马赫迈德屈服,尊其为苏丹。马赫迈德随即宽恕了他,任命他为自己的“御马长”。1018年,马赫迈德摧毁了印度西北部的波罗提诃罗王朝。一直到1026年,他先后占领旁遮普、克什米尔、木尔坦和信德等地的部分地区,兵锋远达恒河的卡瑙吉。

马赫迈德每到一处都下令焚毁异教寺院和偶像,大力兴建清真寺,确立了伊斯兰教在旁遮普的统治地位。远征索姆纳特时,当地的印度人笃信印度教的湿婆神,以轻蔑的笑声来迎接马赫迈德的大军。第二天,马赫迈德的大军全力攻城,攀上城墙,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城中的湿婆神庙享誉全印度,供奉其中的巨大石雕“陵伽姆”象征着印度教的男性性力崇拜;马赫迈德以一个穆斯林的虔诚,亲自用铁矛捣毁了这座神像。神像捣毁后剩下的两块大石头被运往加兹尼,作为大清真寺入口处的阶石。据说当时印度的婆罗门们为了不让这尊神像被毁,向马赫迈德乞求,愿意出重金来赎买;马赫迈德断然拒绝,宣称自己是偶像的破坏者而不是偶像的出售者。结果,在这尊偶像掩盖的一个秘密洞窟内发现了许多财宝,价值比婆罗门们出的价钱多得多。这位“偶像破坏者”的虔诚,得到了真主的丰厚报偿。马赫迈德不但被称作“偶像破坏者”,还得到了“圣战者”的称号。

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甚至如此写道:“加兹尼的马赫迈德,最伟大的突厥王公之一,他在基督诞生后一千年时统治着波斯东部各省……这位穆斯林英雄,从来没有为寒冷的季节、峻峭的高山、宽阔的河流、荒凉的沙漠、众多的敌人及其可怕的战象队形而沮丧过。加兹尼的苏丹已经凌驾于亚历山大的远征近伐之上。”加兹尼王朝堪称阿富汗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

11世纪,加兹尼王朝因受到塞尔柱突厥人的打击而衰落,逐渐失去了波斯和中亚的领地。1040年,加兹尼王朝君主、马赫迈德之子马苏德一世大败于塞尔柱人之手。彼时的史家如此记载:

在敦达那根,塞尔柱人聚集了全部兵力,包围了(马苏德一世)国王的军队,占领了各个出口要道。马苏德摆好阵势准备战斗……敌人发出野蛮的嘶叫声,奋不顾身地从四面八方向前推进。这种不常见的冲锋方式竟使加兹尼的军队丧胆了;而且,不知道究竟是出于害怕还是不忠诚,几个将军在战斗才一开始便带着他们的全部人马投奔敌人去了。这位国王甚至在他的将军们变节时也毫不沮丧,英勇地驱马赶到战斗方酣的现场,他那种非凡的勇气,绝非其他君主能相比的。可是,他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他举目四望,除了他亲自率领的那部分人以外,他的整个军队差不多都在飞速逃跑。国王就这样被遗弃了……扭转马头,踩翻敌人,手持利剑,为他自己杀开一条路。

马苏德一世无法抵挡塞尔柱突厥人,只得放弃加兹尼,撤出阿富汗,退往印度。他在退往印度途中遭遇政变,被叛乱者杀死。马苏德一世之子穆达德削平叛乱,击败塞尔柱突厥人,一度稳定住局面。尽管如此,仍无法挽回庞大的加兹尼王朝渐趋分崩离析的命运。11世纪末,加兹尼王朝一度复兴,但内有王位之争,外有塞尔柱突厥人进攻,王朝再度陷入颓势。

12世纪中叶,赫拉特与加兹尼之间的山区兴起了古尔王朝。“古尔”原是阿富汗赫尔曼德山谷与赫拉特之间的一座山名,这里地旷人稀,气候寒冷,海拔之高仅次于帕米尔高原。古尔王国的第一任国王库特布丁·穆罕默德曾臣属于加兹尼王朝,并与加兹尼王朝君主巴赫拉姆的妹妹结亲。当库特布丁因王位冲突而避居加兹尼时,巴赫拉姆听说库特布丁阴谋叛乱,遂下手将其毒杀。消息传到古尔,库特布丁之子赛夫丁兴兵为父王报仇,击败加兹尼王朝。巴赫拉姆逃往印度,赛夫丁遂将加兹尼并入古尔王国版图,自封为统治者。1148年,巴赫拉姆从印度卷土重来,击败赛夫丁。巴赫拉姆答应留赛夫丁一条活命,赛夫丁才敢向他投降。然而,据史家的描述,赛夫丁的下场却是这般凄惨:

这个不幸的俘虏,前额被抹成黑色,倒骑着一头母牛,脸对着牛屁股。他就这样,在众人的大声喊叫和辱骂声中到全城游街示众,以后又被酷刑拷打,他的头被割下来送给了塞尔柱苏丹桑伽尔。与此同时,他的宰相马吉德丁也被尖桩刺死。

赛夫丁的弟弟艾劳德丁决心为兄长报仇。1150年,艾劳德丁趁加兹尼王朝衰弱之际,给予这个仇敌以毁灭性的打击。古尔王朝军队三战三胜,击败巴赫拉姆,攻入加兹尼城。艾劳德丁下令将加兹尼付之一炬,大火和屠杀持续了七天七夜,这座文化名城中的高大建筑、精美花园、图书馆、王宫和学校就此化为灰烬,后来的考古发掘仅发现城中两座尖塔的遗址。艾劳德丁在附近的山顶一边欣赏这场浩劫,一边拨弄竖琴,吟诵着“让此地血流成河”的诗句。艾劳德丁试图博取“世界征服者”的美名,但后世却称他为“贾汉·苏吉”,意为“世界纵火者”。史书中有更可怕的记录:“艾劳德丁离开时,大批最可敬的博学之士被锁链拴着押往菲留兹库赫,以点缀他的威风。到了目的地,他下令割开他们的喉头,用他们的鲜血和泥土,涂抹自己家乡的城墙。”巴赫拉姆再一次逃往印度,后来再度返回加兹尼。加兹尼王朝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艾劳德丁病故后,其侄吉亚斯丁·穆罕默德继位,于1173年又一次占领加兹尼城,任命其弟希哈卜丁·穆罕默德担任加兹尼城和东部边界的总督。1192年,加兹尼王朝的末代君主霍斯鲁·马立克被古尔王朝处死,王朝的历史方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