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第3/6页)

组织防御抵抗敌人渡河时,要注意,防守任务是,阻止敌人实现上述渡河保障措施。重中之重就是,用轻装部队监视对面河岸,不要处处设防,这会造成无法迅速向受威胁的地点集结兵力的后果。敌人的一部分兵力渡河时,防御方应及时歼灭它。旺多穆在卡萨诺,卡尔大公在埃斯灵的大规模行动,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已经说过,在战役开始时渡河将对作战线方向产生什么影响,现在我们来谈谈研究它对渡河后的战略移动有什么影响。

渡河后,既要掩护被敌人破坏的桥梁,又要保障自己军队的行动自由。如果我方兵力占压倒性优势,或是在大胜以后渡河,都不会遇到多大困难。如果在战役刚打响就渡河,或是敌我兵力大致相等的时候渡河,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10万法军想在曼海姆或斯特拉斯堡渡过莱茵河,对面是10万普军,这时法军要在三个方向上击退普军。第一,将正前方的敌人赶回黑森林;第二,在右方掩护上莱茵河的桥梁;第三,在左方掩护美因茨和下莱茵河的桥梁。为此,军队难免要分散,但是,绝不能把兵力等分成三部分,且在尚未查明敌军主力所在地之前,不要贸然派出支队。

遇到这种情况,主帅很难处理。如果分散兵力去掩护桥梁,一部分兵力就有可能遇到敌军主力而被击败。如果他集中兵力,一旦被敌人迷惑,分不清敌人主力集结点,那么桥梁就有可能被毁,他就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最好在城市附近架设桥梁,迅速强化对桥梁的防护,然后全力迎战,逐次击败分散的敌人,使其无力再威胁桥梁。此外,还可以采用离心作战线。当敌人将兵力分散各自占领一个位置对我方实行监视时,我军就可以集中兵力在敌人警戒线附近的一个点上渡河,其处于中央位置的敌军,也就将被我军击破。之后,我军就可以将部队等分成两个支队,采取离心作战线,分割外线孤立的敌人。如果我军在敌军战略正面渡河,则渡河之后就应立即转入正面进攻,而此时,桥梁处于我军后方,它的安全自然也得到了保障。一个将领也可以采取主力从中央渡河,渡河后再根据边界线和基地的位置,以及敌军的部署等,采取离心作战线。

有时候,也可采用在同一正面上兵分两路渡河的方式。1796年,莫罗和儒尔当就是这样渡河的。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军队拥有两条退却线;缺点在于,从敌人正面两端进攻,可能造成敌人向中央集中兵力的局面,而将两支渡河军队各个击破。如果敌军将领善于利用这个弱点,那么渡河方就将承受巨大损失。对此,我的建议是,力求将主力集中于一路,渡河之后再将两路军队集中在内线。如果儒尔当和莫罗能够这样做,就能在多瑙佛特会合了,也可在巴伐利亚建立奇功,而不至于被人赶回莱茵河了。

撤退和追击

撤退是一切战争行动中最艰难的。德·利涅亲王[1]曾断言,他未曾见过一支撤退的军队能在撤退中获得成功。事实上,让一个极富经验的将领下令撤退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这需要考虑因交战失败的军队的体力和士气状况,撤退秩序的维持难度,混乱可能导致的极大恶果,等等。

我能为你们提供什么准则呢?是在夜幕的掩护下撤退?当还可以有秩序的后撤时,是否不必等到最后就脱离战场呢?是否需要趁夜急行军,尽量拉开与敌人的距离,或是在半路停下来,做出准备再战的仗势?每一种方法如果运用恰当都可能有利,而如果运用不当,每一种方法都可能将军队推入深渊。如果说战争理论也有无能为力的一面,那么在撤退问题上,它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了。

你本想拼命作战至夜幕降临,打算趁夜逃脱,没想到等不到天黑,你已经全军覆没了;可以撤退时,你又不知道采用什么方法,才能避免军队的崩溃;哪怕你打算尽早撤退,却又有可能恰恰在敌人停止进攻时已经溃败。撤退会使军队丧失信心,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决定的撤退,总会有人指责下令撤退的将领。谁能保证在敌人追击下,撤退不会演变成溃退呢?

撤退时,要考虑是否进行强行军,这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仓促的行动有时会导致全军覆灭,有时也能令军队获救。关于这个问题,比较中肯的意见为:如果军队数量相当庞大,最好不要采用强行军,可组织兵力较多的后卫部队迟滞敌军的先头部队,它可争取到一定的时间。

通常,根据撤退的原因可将撤退分为不同的种类。有的在交战还未开始,为了诱敌到达一处对其不利的位置,而引兵后退,这种撤退更应该算是一种谨慎的机动。1805年,拿破仑从威绍退往布尔诺,就是为了将敌人吸引至对自己有利的地点。同样,威灵顿从卡特尔布拉退往滑铁卢,其目的也是一样。

有时,为了防守翼侧或退却线被敌人威胁的某个点,即使没有失败,也需要撤退,在贫瘠地区距离补给中心过远时,为了靠近补给中心,也必须撤退,而那种交战失败后,被迫实行的撤退则最为常见。另外,这些原因可能会随着地形特点、经过的距离,以及敌人可能设置的障碍而有所变化。

在敌国境内实施撤退是特别危险的,撤退的起点距离边界和作战基地越远,则退却越发困难,部队的处境也更加危险。

关于历史上成功的撤退的记载不多。就我们所知的,安东尼在米底战败时的撤退,非常艰苦;朱利安皇帝最后被巴尔特人赶上;查理八世从那不勒斯返回也是不光彩的;德贝利斯元帅从布拉格撤退也没有表面上那么风光;普鲁士国王在解除奥尔米茨之围、奇袭霍赫基希之后所进行的撤退还算不上远距离撤退;等等。

俄军从涅曼河退向莫斯科,称得上是这一方面的经典战例。俄军行军将近1000千米,而且后边还有像拿破仑和缪拉这样的对手,但是俄军未被击败。俄军这次的行动,得益于部队惊人的信念和坚韧刚毅的精神,这是需要我们铭记的。再来看看拿破仑从莫斯科的撤退,对他本人,这是一场失败,对撤退而论,这次撤退令法军在克拉斯诺耶和别列津纳赢得了荣誉。

撤退距离的长短,所经地区的性质,所经地区的资源,敌人所能构成的障碍,部队的士气,主帅的巧妙部署,都是决定撤退行动成败的主要因素。如果有两支军队,一支在本国境内向补给线撤退,而另一支军队在敌国境内撤退,那么前者要比后者更有利,因为它更容易保持兵力的集中,维持良好的秩序,撤退会更加顺利。1812年,法军从莫斯科退往涅曼时,既缺少补给,又没有骑兵和马匹,而当其敌人从涅曼退回莫斯科时,因为是在自己国内行动,既有充足的补给,又得到了骑兵的掩护,所以,法军想像俄军一样井然有序地撤退,当然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