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的主要内容

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世界历史文库中的一部杰作。作者把绵亘27年,中经议和、间歇,分散在广阔区域内的海陆战事,视为一次首尾连贯的历史事件,撰述专史论之,堪称卓识创见。《战史》的整个结构合理、紧凑,文字简洁、流畅、生动,富于哲理和感染力,显示了作者出色的史才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全书被后世学者分为8卷,严格按每年夏季、冬季交替之序展开史事,各卷之间保持着有机的联系。其著作所涉及的年次如下表所示:

修昔底德著作所涉战事年代[14]一览表

第一卷开头有一篇序言,阐明作者的写作动机、方法,接着勾勒了战前希腊历史的轮廓,追溯雅典人与拉栖代梦人矛盾的发展过程;第二卷至第五卷第24章,记载战争的前10年(公元前431—前421年,即所谓“十年战争”,又称“阿奇达姆斯战争”),即自战争爆发至“尼基阿斯和约”的签订;第五卷第25—116章叙述“尼基阿斯和约”的签订至西西里远征,即所谓“和平”时期的史事;第六、七两卷叙述西西里远征始末;第八卷叙述战争最后阶段,即狄凯里亚战争和伊奥尼亚战争。按修昔底德自己的计划,他的历史著作将一直写到公元前404年雅典长城被拆毁和比雷埃夫斯港被占领为止。但是他只写到公元前411年秋冬之交,就突然中断了,最后一句话也是不完整的(VIII. 109),说明他的著作尚未完成。

修昔底德开宗明义地指出,他相信这次战争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战争,比过去所发生过的任何战争更加值得记述(I. 1)。后人主要借助于他的记载,才了解到这场战争的主要史实。

(一)战争的起因

斯巴达与雅典的矛盾由来已久而且错综复杂。老牌霸主斯巴达在建国之后,凭借其强大的常备军,不断向外扩张,组成军事政治同盟—“伯罗奔尼撒同盟”。公元前6世纪末,在雅典僭主政治被推翻的过程中,斯巴达自恃陆军强大,出兵干涉过雅典的内政。当波斯人加紧向爱琴海地区扩张之时,双方都有各自的盘算,一开始也并未团结御敌。马拉松(Marathon)战役前夕,情况万分危急,斯巴达人借故不肯出兵援助雅典人;萨拉米斯(Salamis)海战(公元前480年)之前,斯巴达人甚至要求雅典人抛弃父祖之邦,去守卫科林斯地峡,协助斯巴达人护卫伯罗奔尼撒,幸亏泰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以海军为后盾,运用外交手腕解决了这场争执。在波斯的威胁解除之后,雅典人的势力不断增长,采取扩张主义的政策,他们与斯巴达人的矛盾日益突出;自公元前5世纪中期开始,伯里克利采取了坚决反斯巴达乃至不惜一战的政策。斯巴达人及其同盟者在海上难以与雅典抗衡,但是在陆上依然占据一定优势,如公元前458年塔那格拉(Tanagra)战役重创雅典陆军。公元前445年,雅典和斯巴达缔结“三十年和约”。其后,雅典在希腊大陆的扩张势头虽有所收敛,但海上侵略扩张活动有增无减。公元前440—前439年,雅典倾全力镇压萨摩斯(Samos)起义,迫使后者称臣纳贡;前439年,伯里克利统率舰队,远赴黑海,浩浩荡荡,炫耀国威;同年,雅典人在斯特里梦(Strymon)河畔建立安菲波里斯城。此城的建立,对于雅典获得造船木材来源,扩大其在爱琴海北岸的势力,极具战略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城邦的政治制度有所不同,在希腊诸邦经常出现平民派(民主党)与贵族派(寡头党)的内斗,一般说来雅典人支持前者,斯巴达人则往往支持后者;城邦之间发生战争,也往往是各站在对立一方,久而久之,积怨日益加深。两者都以自己的邦国利益为出发点,力求扩大影响,任何一方都不愿失去优势。

雅典国力的增长、雅典帝国的形成是与波斯战争密切相关的。公元前5世纪90年代初,雅典海上实力在希腊世界勉强算得上二流,公元前494年在米利都(Miletus)近海的拉德(Lade)会战时,开俄斯(Chios)等邦的舰船达到80艘以上,而公元前491年雅典准备与埃吉那(Aegina)交战时,全国只有50艘战舰,甚至不得不向科林斯(Corinth)租借了20艘。[15]公元前483年以后,雅典人用来自劳里昂(Laurium)银矿的收入大力扩充海军,三年后一跃成为希腊第一海上强国。雅典人海军强大,财力雄厚,不断向外扩张,对于传统霸主斯巴达人确已构成威胁。公元前468/前467年,客蒙率雅典同盟舰队在攸里梅顿河口大败波斯军,基本上解除了波斯对雅典的海上威胁。雅典在公元前460—前454年间冒险发动对埃及的远征,结果250艘战舰,约5万名将士,几乎全军覆没,海外扩张的势头从此受到遏制。[16]同时,雅典在希腊大陆上展开攻势,到公元前457年,雅典长城修筑告竣,彻底征服埃吉那,迫使其纳贡,并且一度控制麦加拉(Megara)、波奥提亚和佛基斯(Phocis),在希腊大陆的势力扩张达到顶点。公元前454/前453年,雅典将提洛同盟的公款约8000塔连特[17]移至雅典,实际上是对原同盟基金的剥夺。[18]随着拉栖代梦人及其同盟者的强力反击,雅典自知难以两线作战,从而被迫放弃控制中希腊的野心。公元前446/前445年缔结“三十年和约”,缔约一方为雅典帝国,另一方为“斯巴达人及其同盟者”。[19]和约的签订不过是两强暂时平分海陆霸权,此后15年间,雅典在陆上的扩张有所收敛,海上扩张则有增无减。公元前443年殖民意大利南部图里伊(Thurii),公元前440—前439年制服海上强国萨摩斯,公元前437年新建殖民地安菲波利斯等行动,已经在战略上威胁到斯巴达的同盟者中那些拥有较多海外利益者。修昔底德明确告诉我们:雅典势力日益增长,引起拉栖代梦人的恐惧,从而使战争不可避免(I. 23.5)。雅典人和斯巴达人都准备在战场上一决高下,战争的阴霾笼罩在希腊的上空。

两大集团除了在政治、军事上的对峙和摩擦之外,在推动战争爆发的进程中,也许还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其中斯巴达的盟邦科林斯发挥过重要作用。科林斯是伯罗奔尼撒同盟中最富有的城邦之一,而雅典作为海上强国,不仅经常损害其西邻科林斯的利益,而且将其触角伸到了南意大利和西西里一带;西西里强国叙拉古是科林斯的殖民地。于是,科林斯决心将此事关切身利益的大问题诉之于伯罗奔尼撒同盟,渴望得到盟主的保护。

根据修昔底德的记载,导致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有三:其一,科基拉(Corcyra)事件。科基拉有一殖民地爱皮丹努斯(Epidamnus),地理位置相当重要。科基拉为其母邦,而科林斯又是科基拉的母邦。公元前435年,爱皮丹努斯内部民主派发动政变,因势单力孤而请求科基拉人予以援助,科基拉贵族置之不理,于是他们转求助于科林斯。科林斯出动75艘战舰、2000重装步兵,科基拉以80艘战舰迎战,结果前者战败(I. 29—30)。随后,科林斯经过两年的备战,于公元前433年秋率麦加拉、爱利斯(Elis)、琉卡斯(Leucas)、安布拉基亚(Ambracia)等邦共150艘战舰进攻科基拉,此时后者已与雅典结盟,他们出动110艘战舰,双方在西勃塔(Sybota)海域发生激战,科林斯人获胜。科基拉人溃败之时,雅典援军直接与科林斯人交战(I. 46—49)。科林斯等邦据此指责“雅典在休战和约的有效期内,已和科基拉人一起向他们开战”(I. 55),这明显破坏了此前订立的“三十年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