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陌上桑(第2/2页)

“这么大的地,那个年代的通讯水平自然难以管控,所以就出现了四通八达的直道和运河,如今的八条米字国道就是沿着旧直道建立的,至于运河就更不用多说了。而秦朝落败,也不是落败在末代君王昏庸,而是他们自己想不开想要改革。”

说道这个,老师扯了扯嘴角:“用你们现在的话说,步子太大扯到蛋了。秦末王二十六世之所以把他祖宗的基业玩完,是因为他不知哪里来的主意突发奇想,将祖宗们的‘铜币和银币’换为‘交子’,就是我们今天用的纸币。”

“真正的□□其实是他不知哪里来的主意打算改革封建体制,但他还没来得及行动就被彻底碾死在了巢穴中。中原自公元580进入混乱,直至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才真正的安定了下来——□□之一的纸币却被唐朝继承,纸币得以发行。”

教授一边说着,一边轻车熟路的输入了一个网址:“扯远了,这个是我念书时,学长做出的年代表。”一张时间表被投放在了屏幕上,“你们能够看到,公元前230年灭韩,229年灭赵后,始皇帝公元前247年成为秦王,你们自行换成秦王历。”

“现在对于为什么武安君会转投秦国并没有强力的证据,但很明显这里,”鼠标在图上花了一条线,“是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年雁北君带着占据赵国土地三分之一,人口二分之一的雁北,正式投靠秦朝。”

“老教授们推测,如果当年没有雁北君的投靠,那么秦朝即便能够真正的统一天下,也要比现已有的历史晚上五到十年不等——毕竟已知最早的□□和人工提炼的黑石油,也是发现在那个时候的。”

“甚至如今已经失传的手工冶炼技术在那个时代也是非常普及的——皇家的那种普及。”教授调侃了一句,“目前保管在我们‘有借不还’博物馆,”他俏皮的笑了一声,“国家博物馆里的那柄,早些年由海外华人买回来的‘紫薇剑’,就是秦朝早年的巅峰之作。那个技术放在现在,也不算是落伍。”

说到这里,底下有学生举手了:“老师,紫薇剑不是天赐秦王的佩剑么,怎么落到秦始皇陵之外,甚至漂流到海外去了?”

“这里有很多种说法,”那老师显然也是做过备案的,“目前最被学术界认可的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是史书上‘天赐佩剑’的那柄帝王之剑,不是现在被供的这柄剑。这剑是始皇帝留给二世扶苏的仿品,真正的紫薇剑已经被始皇帝带入陵墓了,现在这柄是仿照那柄真正的紫薇剑做出的仿品——但紫薇剑是目前已知秦朝最高工艺的代表作,就算是后世的手工锻造中也少有能出其左右的,如果这是仿品,那一定是高仿。”

学生笑了起来。

“第二种说法是早年一个非正统学者的匠人提出来的,他说很多技艺高超的匠人在锻造时为了容错,会锻造双子剑,择优而录。这柄剑很可能是真正紫薇剑的兄弟剑,是那匠人瞧着自己最完美作品,偷偷背着始皇帝留下来的同炉作品。”

学生们发出了‘吁’的呼声。

“第三种可就没前两种这么欢快了,”教授叹气,“大家都知道武安君死在了匈奴手中,从秦史上不难看出自秦始皇直至秦二世,他们两人都似乎特别在乎草原和匈奴,甚至始皇帝早起还出现了一个不落一人不留的残忍举动——这是很多史学家评判他‘暴君’的缘由之一。”

“那个时候北方边关以立,匈奴早已被驱逐进入欧洲版块,那么他们对草原的扩土,激励百姓北迁西进,除却是大势所趋,为稳固江山帝业,还为什么?”

学生们渐渐安静了下来。

“这柄紫薇,很可能是当年武安君出征,始皇帝交付于他,作为一军统帅的信物——见此剑如见君王。这也就能说清为什么后来的丝绸之路为什么拉了那么长,甚至是官方的士兵护卫左右——他们一直在追寻紫薇剑。”

“那尸骨呢?”底下传来了学生小声的询问,“武安君葬在哪里了呢?”

“没有明确的史诗记载,实际上没人知道当年武安君战死之后,秦人是否找回了他的尸骨。”老师也不愿意课堂气氛变得如此凝重,“这也是那些始皇帝容不下武安君的少数派,判定这对儿君臣其实没历史上书写的那么和美的证据之一。”

“咳,扯远了,总之,下个月的《国家宝藏》可是要出一篇始皇番外的,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