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第2/4页)

“谁要比了?……不是,大哥啊!我没说我要通过会试啊!考上举人就可以了,能够谋个缺了,我还特地去打听过了。礼部下属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下设笔帖式若干人、经承若干人。我觉得我做得来,起码也能混个经承当当!”

刘侾的这一番心里话着实令三皇子肃然起敬。

三皇子啊,他万万没想到小伙伴居然还能有这般大志向。

礼部,作为三省六部中最清闲的那个部门,精膳清吏司又是其下属排名最末的。所谓的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直接翻译就是,筵飨是酒席,廪饩是给国子监监生们的粮食和钱财补贴,另外牲牢就是家禽家畜。

这玩意儿到底是干啥用的呢?差不多就相当于是一府之中专管后勤的部份,是真正的微末小官。

当然,假如是寒门出身的举人,但凡能谋到缺就算是幸运的了,自然不会再挑剔什么。可刘侾是一般人吗?他不光是永平王府的嫡出小少爷,还是未来的驸马爷。

——是谁给你的错觉,圣上会让自己的女婿管理这些琐事的???

刘侾是真没想到这一层,他只是凭直觉给自己选了个清闲的官职。别看那位置仿佛是要做事的,但事实上肯定是有做事的小吏,但绝对不是他。到时候,他就可以每天一杯清茶的混日子了。

人干嘛非要上进呢?当一条咸鱼不好吗?

说真的,刘侾的这番话,不光是让三皇子傻眼了,连带窝头都懵了半晌。

好在,窝头也是见过世面的人,当下就伸手拍了拍刘侾的肩膀,安慰道:“别想了,圣上要你好好用功,明年的会试通不过,那就等三年后,不行就再等三年。永平王府也不需要你来养家糊口,你可以一直用功,想来最多等个三五十年,你一定能考上的!”

刘侾:……

他一时间弄不清楚这究竟是祝福还是诅咒。

当然是祝福!

等这天晚间,窝头回到了自家后,就将白日里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杨冬燕。

杨冬燕听完后,久久无法回神,她甚至不知道该心疼哪个。

就连今个儿赖在杨冬燕这边不肯走的猪崽,听了这些话后,小胖脸上都出现了呆滞的表情。

学渣才懂学渣,猪崽也是被迫上过学的人,稍稍回想一下就能完美的代入自己。而且,想也知道,御学那头的难度要更要一些,毕竟当初她上女学的时候,文化课只占了极少的一部分,先生也只要求她们把常用字认全了,会算账会管家,并不会逼着她们做文章。

哪怕如今,家里又再度请了先生来家,但事实上大家伙儿包括先生本人也是明白的。

老魏家三个姑娘,以及如今尚且年幼的俩男娃,明显就是男娃更要紧一些。这跟地位无关,仅仅是因为朝廷只允许男子参加科举。

也因此,先生目前对三个姑娘都是实行宽松的放养制度,不过想也知道,等饺子和馒头再稍微大一些……

他们就凉了!!

看看自己,再想想御学那头,猪崽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永平王府那个长得最好看的小少爷哟,他大概率是要被逼死了。

啧啧,棒!

别以为能理解学渣就会产生同情心,不可能的,猪崽只会幸灾乐祸。

杨冬燕倒是不关心这个,她静下心来思考了一阵,忽的抬头对窝头道:“这事儿不会影响你的前程吧?”

“不会,横竖我尚未及冠,也没办法调我去任实缺。在御学多待三年跟去国子监待三年没差的。”

“那就行了!刘侾那浑小子的事儿你就别管了。正好,过阵子永平王府要办喜事,也喊我了,我去跟刘侾他娘说一说。”

这不说啥来啥。

杨冬燕的话音刚落,就有婆子喜气洋洋的小跑着过来报喜,说是永平王府二房大少奶奶生了个七斤重的胖小子!

“巧了!我才刚说到这事儿呢!”杨冬燕寻思了一下,想着王府那头人手充足,倒是不用担心给人添麻烦——就算添麻烦她也会去的——她单方面的决定明个儿就过去,不等洗三了。

次日,窝头照样去御学,猪崽领着俩妹妹苦哈哈的去上课了,杨冬燕寻思了一下,临走前抱走了饺子。

饺子如今已经两岁多了,比起去年,说话那是利索多了。不过,他更大的优势是身子骨结实,个头也比同龄人要高出半个头不止,胳膊腿儿上不光有肉,力气还特别大。

本来,杨冬燕还不觉得有啥,毕竟平常自家里也没年岁相仿的孩子。馒头不算,他小了饺子一岁呢,哪儿能放在一块儿比较?可等去了永平王府……

王府那头人口多,就算庶出的三房早不早的被分出去了,剩下的两房人也不少。况且,除了嫡出之外还有好些个庶出呢。

对比自家两岁多的娃儿,再看看人家的娃儿,杨冬燕再一次陷入了沉默之中。

在这之前,杨冬燕是拿窝头小时候跟饺子比的,毕竟这俩都是男娃。可窝头小时候缺衣少食的,甚至别说年幼时候了,饶是如今,窝头的个头虽然比起以前是高了不少,但放在同龄人里头却还是个小矮子。印象中,两岁多的饺子该是跟窝头四五岁时候差不多大。

然而,窝头小时候家里那么穷,似乎的确不能放在一起比。三只小猪那是单纯的胖,胖和壮的概念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也因此,杨冬燕一直就没个清晰的概念。

直到……

刘二太太首先惊疑不定的走过来问:“老太太,您这个孙子多大啊?我咋记得去年才抓周过?”

“嗯,前年的冬至生的,去年冬至抓周宴。”饺子的生辰太好记的,哪怕被迫从冬哥儿改为了饺子,那也依旧很好记。

只是这话一出,刘二太太更惊讶了:“那岂不是连两周岁都没有?眼下才十月里啊!”

“是啊,不过依着乡下的习惯,等他满两周岁就该算是三岁了。”

虚岁加一岁嘛,大家不都是这么算的?

见杨冬燕那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刘二太太很快就使人唤来了家里的小孩子。

小姑娘暂且不论,差不多年岁的男娃儿,府里也有好几个。长房那头有俩,一个嫡出一个庶出,二房这边有仨,皆为庶出。

好了,连同饺子在内的六个男娃站成一排,那差别,可别提有多明显了。

饺子比其他人要高出好多不说,明显还特别壮实,乍一看根本就不像是同龄人。

连王爷都被惊动了,特地跑过来一看,顿时大乐:“这孩子天生就是练武的好材料,老太太不如让他从军?”

杨冬燕毫不客气的白了蠢儿子一眼:“一个三岁都没有的小屁孩子,还从军?你咋不让他考武状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