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第2/3页)

老魏家今年就收到了无数年礼。

像永平王府倒是没啥问题,杨冬燕会处理的,她还顺便给安平王府送了一份,也不管对方会不会回礼。不过,兴许是因为刘二太太提前同刘韵说过了,倒是很快就收到了年礼,东西还不差,看得出来是用了心思的。

除此之外,孟家那头窝头亲自过问了,还有就是窝头在青云书院里结交的同窗、先生,以及他在御学里的同僚。这些都由他亲自准备,当然账目还是从公中走的。

——毕竟窝头穷,御学是个真正的清水衙门。

但此外还有其他的人家,自家亲眷好办,可其他不算亲近又不能不送年礼的人家,却是差点儿就将猪崽给逼疯了。

关键时刻,她认真的感谢了梁家的祖宗十八代。

幸亏她当初在济康郡时,被送去了梁家的女学读书。其实,就算梁家在当地还是有底蕴的人家,但女学嘛,可想而知。与其说是去钻研学问的,不如说是多学几样本事,方便日后嫁人来得更妥当一些。

在梁家女学时,猪崽也是学会了认识常用字的,声韵启蒙、三百千这种书籍也都是学了的。再往后,便是算筹了,像管家理事之类的,也都是有所涉猎,再譬如针织女红梳头打扮等等,乱七八糟的都学了不少。

像猪崽这样的半吊子,其实放在真正的高门贵女跟前,那真的是啥都算不上。旁的不说,刘韵跟前的二等丫鬟都比猪崽要强。

但有句话说得好,没什么苦是白吃的,没什么东西是白学的。

冷不丁的一大堆事情找上门来,换个人就该抓瞎了,猪崽却是一面崩溃一面将事情一一处理好了。等方氏坐稳了胎后一过问……

咦?居然没出岔子?

那行了,接下来就由猪崽来管家吧。

可怜的猪崽完全不知道就因为她关键时刻稳住了,直接导致来年所有的事情也都要堆在她身上了。

要知道,方氏是十月上旬或者中旬怀孕的,基本上明年的前半年她都没办法抽出太多精力来。甚至更夸张的是,等方氏生完孩子后,肯定是要坐月子的,她底子亏得厉害,搞不好就会坐双月子。

猪生危机。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等到了小年夜后,猪崽终于吃上了饱饭。

没办法的,乡下老家的习俗就是,年关里必须要吃饱。要是过年都挨饿的话,那么来年就完蛋了。

像这种乡俗在有些人看来就是无稽之谈,但老魏家毕竟富贵了没多久,多数情况下还是愿意遵守乡俗的。

只这般,猪崽又活过来了。

“饺子饺子饺子!姐姐来了!”绝大多数事情都已经做完了,且又吃饱喝足心情舒畅的猪崽哟,她决定去骚扰一下猪小弟。

小杨氏恶狠狠的怼她:“你再叫他饺子,我就告诉你奶去!记住,他叫冬子!冬哥儿!”

哥儿姐儿这个说法是跟南陵郡其他人家学的,毕竟总不能让丫鬟婆子都喊冬子吧?

可猪崽权当没听到。

更过分的是猪小妹,跟着她姐跑过来后,张嘴就道:“胖子胖子胖子……”

小杨氏给气傻了,这啥闺女呢,不要了啊!

老魏家再度重现当年猪崽名字事件。

具体就是,你取你的,我喊我的,咱们谁也不妨碍谁。

猪崽跟着大房走,学大牛和方氏喊饺子;猪小妹喜欢喊胖子,已经两岁半的小小妹会用口水音喊胖胖,明显是跟着学了嘴;就连看起来一本正经的窝头,他都是坚定不仅的喊猪小弟的。

就很绝望……

不过,像这样各人都喊自己的,倒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至于让某个名字定下来。像当初猪崽小时候,就因为猪崽这个名字太洗脑了,以至于所有人都忘了她真正的小名叫福姐儿。

对此,杨冬燕的反应是……

莫得反应。

她最近被永平王府的大戏吸引了全部注意力,已经彻底懒得管束自家的那一群傻子了。

永平王府在闹分家。

严格来说,这也谈不上分家,因为被迫分出去的是三房,而三房是庶出,依着南陵郡勋贵圈子里的惯例,庶子娶妻之后就可以分家单过了,当然会看情况得一笔安家费。

反正多数人家都是这样的,哪怕是像王妃的娘家,身为八大世家之一的蒋家,虽号称已经有六百年不曾分家了,可事实上却完全不是这样的。

蒋家只是保持着嫡支,几乎每年都会有个别庶出离开蒋家另谋生路。

兄弟分割家产祖业那才称得上是分家,让庶子离家怎么能算是分家呢?

本来这谈不上什么大消息,只是因为三房不依不饶,加上被惹恼了的永平郡王一怒之下勒令他们年前就离开王府,这才引起了颇多注意。

年关呀,最适合走亲访友以及看好戏了。

连杨冬燕都没忍住凑了热闹,不过相较于当年魏大嫂闹得分家风波,杨冬燕倒是没啥犯愁的。

主要是永平郡王刘谏不是那种会吃亏的人,她决定信任一把倒霉儿子。

确实不会吃亏。

刚开始传出来的消息是永平王府翻脸不认人,愣是要将劳苦功高的三房轰出去。可紧接着事情就有了反转,啥劳苦功高呢?分明就是王府多养了三房十年,换成别家,哪个不是庶子一成亲就分家单过的?

多过了十年好日子啊!

也有人觉得奇怪,为啥王府要这般好心。结果就牵扯到了已故的老王妃。

本来,刘三老爷成亲之后是要分家单过的,可因为那时老王妃已经病重了,总不能在老人家弥留之际闹出将庶弟轰出去的事儿吧?哪怕老王妃本人不介意,王府到底还是要顾忌一下名声的。

等后来,老王妃过世了,那不是在守孝吗?孝期未过,就将人轰走?好像也有些不妥当。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不过就是因为王府那头不在意多养几个人。

结果就一晃,十年都过去了。

确切的说,翻过年后该是十二年了,就在三房以为他们能长长久久的在王府住下去时,永平郡王突然就发飙了。

人都是这样的,倘若从一开始就不曾得到的东西,便是失去了也无妨。可若是先给了,还是长期的好处,冷不丁的断了这份好处,那无异于当头一棒。

三房上下都傻了。

偏生,在心慌意乱之下,他们又出了昏招,愣是将自家的事情捅了出去,希望借由外界的舆论压制一下。

但永平郡王真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他兴许在杨冬燕跟前老实得很,面对自家妻儿、弟弟也愿意忍让,可一旦触及了他的底线,却是谁也劝不了的。

本来是允许三房年后搬离永平王府,就因为他们的昏招,小年过后的第三天,三房就被迫离开了。住处肯定还是有的,一个四进的院子,地段不好不坏,房舍也起码有九成新,仆从也允许他们带走,包括这些年来的财物都可以拿走,还额外给了他们五千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