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2章(第4/5页)

总得来说,老魏家这边是属于忙碌中带着喜悦的,哪怕之后大牛和方氏又将其他村子跑了一遍,就为了寻找合心意的地,也是乐颠颠的。

直到窝头再度开学的三天后,大牛脸色凝重的找了杨冬燕。

“咋的了?你这是啥表情?买地的事儿黄了?”

杨冬燕就很纳闷,按说就算黄了也没啥的,他家能看中的地,别家也一样能,只要没到最后一刻,卖家换了交易对象,都是很正常的。

可大牛却摇了摇头。

拖了一把凳子过来坐下,他脸色相当凝重的告诉杨冬燕一个消息。

今年的收成不太对。

杨冬燕一脸的茫然。

秋收都已经结束了,各家各户的粮食都应该已经收上来了,这个时候才跟她说收成不太对?

“其实咱们家今年的收成就不太好,我想着,会不会是地里没人管着,这精心侍弄田地,跟隔三差五的照看一下,肯定是不一样的。”

大牛耐心的跟杨冬燕解释着。

其实单论他们老魏家的话,那么就不是今年的收成不太好,而是连带去年就已经大不如前了。这也是没办法,以前大牛二牛极少出门,他俩虽木讷不爱说话,但却是老庄稼把式,侍弄田地的好手。可随着两年不断的外出,肯定没办法像往年那般精心侍弄田地了。

所以在发现田地减产后,大牛二牛虽然是不太高兴,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可那是他家!

别人家多半还是有认真侍弄田产的。多数庄稼人,就是靠自家的那几亩地养家糊口过日子的,怎么可能不精心侍弄呢?那是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田地上头。

结果跑了这几天,大牛就发现,不止一个人说收成不太好。

一开始,他还没太在意,因为减产的数量还属于能控制的,谁家的田产也不可能每年都收获一样份量的粮食,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个高低起伏的。

可随着跑的人家越来越多,类似的话也是越来越多,大牛不由的心里打鼓。

终于他忍不住去找了老叔。

魏家老叔是真正的老庄稼把式,种了一辈子庄稼的那种。甚至于,连大牛二牛都是他一手教出来的。

“老叔也说了,他家今年的收成也很一般。”

很一般就代表着,这个收成是能养家糊口的,不至于让家里人挨饿,日子也是能过去的。

但感觉就是有哪里不对。

杨冬燕听得一愣一愣的,说真的,她完全是白瞎了乡下出身,两辈子对于田边地头的那些事儿,都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的。

不过,就算不知道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儿,但闹灾荒粮食歉收这种事儿,她还是听说过的。

努力的回想了一下,上辈子碰上这种事儿她是怎么做的?

上辈子的年轻那会儿,要不是碰到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干旱和蝗灾,她和她男人压根就不会背井离乡的逃难。也是因为各地都出现了很严重的灾荒,才有了后来的战乱四起。

说白了,普通老百姓就是盼着安稳过日子,只要能吃饱穿暖,哪个都是安安分分的。可一旦连吃饱都成了稀罕事儿,眼睁睁的看着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饿死……

那还安分个屁啊!

豁出去一切还能挣出一条活路来,安分守己最后只能沦落到等死的结局。

至于等上辈子的后来,杨冬燕记得每次听说哪里遭灾了,王府都会拨钱拨粮去赈灾,也会定时在城门外施粥。

……

然而这些经验放在眼下,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绞尽脑汁的想了半天,杨冬燕小心翼翼的开口试探道:“那兴许,明年会好的?”

“希望吧。”大牛还是忧心忡忡的,他本来只是自己觉得有些不太对劲儿,在跟老叔交谈之后,又得知以前每次遭遇大灾荒都是要预兆的。

像水患,多半都是连日暴雨来袭,河床淤泥堆积未曾及时清理。

又如旱灾,除了久不下雨外,前几年也会发生类似的减产事件。

再一个就是,恶性循环。

今年兴许只是减少了一小部分的粮食产量,大家伙儿的日子还是能过去的,毕竟前面那些年,地里的收成都十分的不错,绝大多数人家都是存有余粮的。

可那是今年。

如果明年的情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发不行了呢?到时候,只怕就要动用存粮了。可存粮又能捱多少日子呢?

还有种子的问题。

今年其实并非粮食减产,而是粮食看着没往年那般好,份量减轻了,意味着今年的粮食可能就不大适合留种了。毕竟,种子的好坏关系到下一年的收成,本来用作留种的,就是这一批里最好的粮食。

对了!

大牛猛的一拍脑袋,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忙起身往外走去。不多会儿,他就抱着几个小麻布袋子回来了。

“娘你还记得不?我和二牛在邻县买了一些粮食种子回来。”

杨冬燕就算本来是不记得的,这会儿都看到了还能不记得?

遂假装一切尽在老娘掌握的模样,点了点头:“记得。”

“其实,那是有人想买一头小牛犊子,可钱不过,拿粮食种子抵的。”

大牛十分得不好意思,不过就算如此,那种子他也是仔细检查过的,确实十分不错。他还想着,这两年家里的地没了他和二牛的侍弄,只怕到时候想选出合适的种子都能,就顺便留了下来。

甭管过程如何,这些种子都是十分不错的。

且数量还蛮多的,应该能种个四五亩地。

杨冬燕忽的想起来了:“地里收成不太好,岂不是地价就便宜了?”

她依稀记得,丰收年粮食跌价地价却高,碰上灾荒时却是正常反过来的,粮价奇高地价反跌。

当然,这个是指极端的情况,眼下的确还没到这个地步。

大牛只摇了摇头,表示地价还是正常的。其实,要不是因为他们家想买地,跑了那么多户人家,一般人甚至不太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确实没那么严重。

“那这样吧,都发现了,咱们也不能当做啥事儿都没发生。今年的粮食都留下,回头再多买一些粮食囤着。”

杨冬燕想了想,提议道:“你跟二牛别出门了,偷摸着在家里挖个地窖。”

“咱们家有地窖啊!”大牛十分得不解。

老魏家是有个小地窖的,冬天用来存放萝卜白菜啥的,不算大,但因为家里人口不多,却也是足够用的了。

可杨冬燕要的是一个隐蔽的,不为人知的地窖。

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大牛其实还是不太能理解,好在他是个听话的牛。

只这般,家里暂定先多买两亩地,完事之后在家里挖地窖。为了避免别人发现,可以选择在后院挖。再说了,其实也没人会一直盯着老魏家的,前头的事儿都过去了,如今最新鲜的该是各家各户的儿女嫁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