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从“助桀为虐”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第2/2页)

第一,在苏联占领的“寇松线”以东地区,不少犹太人要求回到被德国占领的“寇松线”以西去。《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3月28日牧惠先生《排队送红包去哪里》、5月2日严秀先生《前苏反犹问题真相待考》,都提出这个问题,似乎“苛政猛于虎”,在犹太人眼里社会主义的苏联比纳粹德国还要坏。牧惠先生引用《赫鲁晓夫回忆录》的话说:“盖世太保代理人急切地接受贿赂,发了财,并且把这些人直接送到毒气室去。我们完全无法阻止他们。……他们本应知道德国人是怎样处理犹太人的。”他感叹道:“明明知道回去后是死路一条,为什么仍排着长队,送上红包希望尽快地回到老家去,而不选择社会主义的苏联呢?”这里赫鲁晓夫的话有误,倒是严秀先生那个“很不成熟的估计”是正确的:“那些犹太人当时对希特勒要彻底消灭一切犹太人的政策可能还不清楚。”

那些波兰犹太人“希望尽快地回到老家去”,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他们中不少人是1921年《里加条约》签订以后移居到“寇松线”以东地区的,现在想回“老家”。他们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普遍较高,担心在社会主义的苏联会被当成“资产阶级”甚至“人民的敌人”。其二,纳粹反犹政策有一个发展过程,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是1942年簸箕湖会议才定下来的,1939年的政策还是“排犹”而不是“灭犹”。犹太人不可能知道“回去后是死路一条”,许多人还在做到德占区以后被驱逐出去、流亡他国、开始新生活的“美梦”。

第二,就是现在人们熟悉、但知道得并不清楚的“卡廷事件”,那得专门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