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从“上帝的选民”到社会“异端”(第3/4页)

“梦想者”真名所罗门·施瓦茨巴德(Sholem Schwarzbard,1886-1938),出生在乌克兰西南部边界小城伊兹梅尔,当时属于沙皇俄国比萨拉比亚,现在属于乌克兰敖德萨州。施瓦茨巴德审判在法国历史上十分著名,那本是一桩事实清楚、被告也供认不讳的刑事案件,最终却演变成对被害者西蒙·彼特留拉(1879—1926)的控诉,指斥他应对1919—1920年发生在乌克兰的大屠杀负责。

法庭上施瓦茨巴德坦然承认自己是蓄意谋杀,并且说自从知道彼特留拉1924年来到巴黎就开始谋划剌杀行动,曾计划在乌克兰移民为他举行的生日集会上实施,但被那时也流亡到巴黎的乌克兰无政府主义者领袖聂克托·马赫诺(1888—1934)劝阻。还说自己从未见过彼特留拉,是从法国拉克鲁斯百科全书上一张彼特留拉与波兰领导人毕苏斯基的合影认出来的。他说自己这样做是为了给亲人报仇,1919—1920年间彼特留拉的部队在乌克兰大肆屠杀犹太人,各种估计受难者在35,000与50,000人之间,施瓦茨巴德的15个亲人全部遇害,无一幸免。这与日后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相比自然还是“小巫见大巫”,但在当时已经够骇人听闻的了。

被告辩护律师团以著名左翼律师亨利·托雷(Henry Torrès,1891—1966)为首(托雷自己便是犹太人),他在法庭上对陪审团成员说:民族的声誉和成千上万人的命运都系于他们的裁决,假如没能听到公正的裁决,“法兰西将不再是法兰西,巴黎也将不再是巴黎。”审讯历时8天,最后陪审团却只经过35分钟讨论便宣告被告无罪。法不容情?法也容情!

无罪释放后,施瓦茨巴德打算去当时的英国托管地巴勒斯坦,但英国政府拒绝发给他签证,1933年改去了美国。1937年为出版意第绪语百科全书筹集资金的事去南非,不幸于第二年3月3日在开普敦去世。29年以后(1967年)按照他生前的愿望,遗体被运往以色列重新安葬。现在包括首都耶路撒冷在内,以色列多座城市都有以施瓦茨巴德命名的街道。

不过也应该看到,当时在乌克兰,迫害甚至杀害犹太人的不仅仅是彼特留拉的部队。十月革命以后,乌克兰的情况极其复杂,出现多种武装力量的大混战,主要有五支力量:

1. 苏俄红军;

2. 先后由安东·邓尼金(1872—1947)和彼得·弗兰格尔(1878—1928)领导的“白军”;

3. 彼特留拉领导的“乌克兰人民军”;

4. 无政府主义者马赫诺领导的“乌克兰革命起义军”,军旗为黑色,通常称“黑军”;

5. 入侵的波兰军队。

波兰军队出现在乌克兰大地上并非偶然。1918年8月29日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沙俄与普鲁士、奥地利签订的有关波兰的各项不平等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权利。接着,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波兰各地普遍爆发复国运动。11月18日,以约瑟夫·毕苏茨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1867—1935)为首的联合政府在华沙成立,第二年(1919年)12月8日在巴黎和会上得到承认。波兰正式复国,领土包括拿破仑战争后被沙俄吞并的“波兰公国”,德国退还的所占东滨海省和波兹南地区。但是,毕苏茨基对此并不满足,他拒绝了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建议的从格罗德诺、布列斯特往南到喀尔巴阡山的波俄边界线,执意要恢复1772年以前的边界,也就是要把历史上曾经占有,现在属于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片领土纳入波兰版图。为了实现这个大国梦,新独立的波兰尽管国力还说不上强盛,也积极参与了协约国对新生苏维埃国家的武装干涉,出兵之多仅次于日本。西方各国退出武装干涉以后,波兰又在西方(主要是法国)支持下继续与苏联作战,就是所谓“波苏战争”。乘苏联红军主力疲于与白军作战之机,波兰军队1919年8月8日攻占了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1920年5月7日又攻占了乌克兰首府基辅。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红、白、黑三军都视波兰军队为入侵者,都与之作战,但也相互混战。黑军起初与红军作战,1919年秋改而与红军合作对付白军,并且在打败白军上起了重要作用。但白军被消灭以后,就轮到他们被消灭了,中国人熟悉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把黑军称为“马赫诺匪帮”。1921年8月马赫诺和少数追随者被流亡国外,最终到达法国巴黎。

与波兰入侵者合作的只有彼特留拉的部队。1920年4月彼特留拉在华沙与波兰政府签订条约,以承认德涅斯特河左岸(东北岸)支流日布鲁奇河为波乌边界、承认加利西亚全部归属波兰、允诺参加由波兰领导的“从海到海联邦”(Międzymorze,俄语Междумóрье)为条件,换得波兰对他的支持。所谓“从海到海联邦”,指的是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包括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联邦,几乎就是全盛时期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翻版。

然而,就在波兰和彼特留拉的军队攻占基辅之后不久,苏联红军便打败白军,集结力量展开反攻。6月13日波兰军队被迫放弃基辅,7—8月红军攻入波兰境内,但在华沙战役中败北。不过,把自己系在波兰战车上的彼特留拉最终还是被波兰人抛弃,1923年末离开华沙,1924年初流亡到巴黎。

彼特留拉(右)与波兰将军安东尼·利托夫斯基(Antoni Listowski,1865-1927)1920年在基辅前线。

俄语有一个词“погром”,指对少数族裔或者弱势社会群体有组织的大规模迫害,历史上沙皇俄国曾经多次发生。对1919—1920年间发生在乌克兰的“погром”,彼特留拉的部队罪责难逃,但也不能把全部罪责都归到他们身上,因为那场大混战各方武装都程度不同地有迫害乃至杀害犹太人的行为,这在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伊萨克·巴别尔(1894—1940)的《骑兵军》里都有描述。这当中,巴别尔又特别值得说一说,他是一个出生在敖德萨的犹太人,9岁时舅父就在沙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被害。1918年加入全俄肃反委员会(чрезвычá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简称ЧК,“契卡”)做翻译工作,1920年作为战地记者在谢苗·布琼尼(1883—1973)领导的第一骑兵军采访,正是那段经历促使他写成名著《骑兵军》(英译本作Red Cavalry,Red是译者加上去的)。《骑兵军》里一些描述让布琼尼非常不快,种下他日后遭迫害的祸根。巴贝尔很得马克西姆·高尔基器重,曾经协助高尔基组织召开第一次苏联作家大会,在会上他含蓄地批评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呼吁要给作家写“坏作品”的权利。1939年5月13日他被逮捕并被指控犯间谍罪,1940年1月15日在莫斯科苏联内务部卢布扬卡监狱被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