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曼施坦因:普鲁士军人与希特勒关系一例

从1936年4月20日布隆伯格晋升元帅开始到1945年4月25日罗伯特·冯·格莱姆(Robert Ritter von Greim,1892—1945)晋升元帅,纳粹德国先后授予28人元帅军衔,其中2人为海军元帅,1人为“荣誉元帅”。在这些人中,获授不算早(1942年7月1日)的曼施坦因被许多人认为是“二战”德军将领中最杰出的一个。从他的经历,我们也许可以对普鲁士军人与希特勒的关系看出一点眉目来。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1887年出生在柏林一个普鲁士军人世家,是炮兵上将爱德华·冯·莱文斯基(Eduard von Lewinski,1829—1906)的第10个孩子。他母亲的妹妹嫁给了陆军中将格奥尔格·冯·曼施坦因(Georg von Manstein,1844—1913),两人不能生育,埃里希出生前,父母已决定要把他过继给他们,这样他一生下来用的就是养父的姓。他的两位祖父(生父的父亲和养父的父亲)以及一个舅舅,也都是普鲁士将军,他的另一个姨父则是大名鼎鼎的兴登堡元帅。出生在一个如此典型、如此显赫的普鲁士军人世家,小埃里希想不从军而走其他道路恐怕也不容易。

曼施坦因13岁开始少年军校生活,6年后(19岁)入伍,以见习军官身份在近卫步兵第3团服役。1913年(26岁)进入位于柏林菩提树下大街的普鲁士军官学校。那是普鲁士最重要的军事学校,只有在这所学校毕业,才有可能进入总参谋部工作。西方军事理论奠基人、《战争论》(Vom Kriege)作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1—1831)便是这所学校第一届毕业生(1801年),并于17年后(1818年)担任其校长。“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克劳塞维茨最为人知的名言,原话“Der Krieg ist eine bloße Fortsetzung der Politik mit anderen Mitteln”(战争只不过是政治以另一种手段的延续)。后来许多著名普鲁士将领,包括普法战争期间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冯·毛奇元帅(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1800-1891),都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曼施坦因在东西两线都作战过,并且在波兰战场受过重伤,具备实战经验,战争结束时是一名上尉参谋军官。战后他仍然在魏玛共和国军队中服役,1927年晋升少校并且进入总参谋部工作。这时,负责部队摩托化的奥斯瓦尔德·卢泽将军(Oswald Lutz,1876—1944)及其助手海因茨·古德里安提出要把坦克作为独立军事力量使用,不像“一战”那样只用于配合、协助步兵作战。但这个意见并不容易被较为保守的总参谋长贝克将军等人接受,曼施坦因便提出发展自行火炮(Sturmgeschütze)的建议,后来这种武器在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不小作用。附带说说,1935年11月卢泽被任命为德军摩托化部队司令官,成为德国第一位坦克将军。但他1938年即退役,这样古德里安就成了第一位真正指挥坦克部队作战的德军将领。

1936年10月1日,曼施坦因被任命为陆军副总参谋长。作为总参谋长贝克将军的助手,他和贝克一起抵制过纳粹党向军队的渗透,并且因为在1938年2月新成立的最高统帅部里为陆军与戈林领导的空军争权,被调离总参谋部,到西里西亚省里格尼茨(Liegnitz,现在波兰的Legnica)担任第18步兵师师长。在苏台德危机期间,他曾经致信老上级贝克将军,表示同意他对进攻捷克的看法,但又希望贝克不要辞职,“不要走得太远”。

1939年4月20日是希特勒50周岁生日,曼施坦因发表过一个讲话,称希特勒是“上帝派来拯救德国的领导者”。这种赞颂国家领导人的做法并非普鲁士军人的传统,不大好用职业军人的职责来解释。有人认为,他后来受希特勒重用,除法国战役的谋划得其欣赏外,那个称颂恐怕也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和许多国防军将领一样,直至“二战”结束,曼施坦因也没有加入纳粹党。在他们看来,国防军毕竟不是“党卫军”,属于国家,并不属于某一个政党,他们听从希特勒指挥,因为他是国家元首。

1939年9月纳粹德国进攻波兰,曼施坦因担任南集群参谋长。1940年5月法国战役,担任A集群参谋长,两次都在伦德施泰特手下。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他担任第56坦克军军长,属埃里希·赫普纳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在威廉·冯·里布元帅(Wilhelm Ritter von Leeb,1876—1956)指挥的“北集群”,以夺取列宁格勒为目标。不过到9月12日,他就被调到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南集群”指挥第11集团军,因为原来的司令官尤金·冯·索伯特上将(Eugen Siegfried Erich Ritter von Schobert,1883—1941)在一次飞行观察交战阵地后降落位置正好是苏军布雷区,机毁人亡。

第11集团军由德军第30军(3个步兵师)和第54军(1个装甲师、3个步兵师)以及数量可观的炮兵组成,另外还有1个罗马尼亚山地军(2个山地师、1个步兵师)和部分意大利海军,配合作战的是德国空军上将沃尔弗拉姆·冯·李希霍芬指挥的空军第8军,有约600架飞机。从指挥一个军到指挥一个集团军,对曼施坦因无疑是一次重要迁升,但他的任务也极其艰巨:攻占克里米亚半岛。他于9月12日上任,1942年7月4日才攻下塞瓦斯托波尔,历时9个多月,其中塞瓦斯托波尔包围战(Belagerung von Sewastopol,苏联称Оборона Севастополя,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历时250天,大大阻滞了南线德军的进攻。战事之惨烈,与此前的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苏军付出沉重代价,但德军损失也不小,减员极其严重。它的第170步兵师就不得不撤掉一个旅,把人员编入其他部队,以保持战斗力。曼施坦因自己承认损失24,000人(包括战死和失踪,失踪者后来被证明绝大多数也已死亡),而这还只是德军的损失。后来塞瓦斯托波尔成为苏联卫国战争12座“英雄城”之一。

攻下塞瓦斯托波尔以后论功行赏,希特勒立即将曼施坦因提升为元帅,超越了他不久前的上级赫普纳。尽管克里米亚战役打得也很艰苦,历时之久,付出代价之高昂,都是德军原来没有想到的,但与当时苏联战场其他部队表现相比,已经算的上是一个大大的“亮点”了。“南集群”其他部队的虽然于11月20日攻下俄罗斯南部重要城市罗斯托夫,但苏联红军随即展开猛烈反攻,德军难以招架,11月28日,伦德施泰特在得到总参谋部同意的情况下命令部队撤离。然而两天后希特勒就下令停止撤退,伦德施泰特再次恳求撤退,遭到元首拒绝,便以治病为由提出辞职并获得批准。接任的是瓦尔特·冯·赖歇瑙元帅,但他上任仅一个多月,1942年1月17日便在飞回莱比锡治病途中飞机迫降时身亡。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防军高级将领里赖歇瑙是少有的纳粹积极拥护者,早在纳粹上台之前,就由他叔父(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介绍认识希特勒并且加入纳粹党,而在当时是禁止军官加入政党的。他曾劝说戈林解决“冲锋队”以换得军队对纳粹党的支持,希特勒两次想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都因其他将领的反对没能成功。入侵波兰时,他任南集群第10集团军司令官,法国战役指挥B集群所属第6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