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第2/2页)

这种“对社会不满的人才能建立真正的革命组织”的论断产生了超越学术讨论范畴的影响。它让人们重新关注美国没能阻止共产主义在中国胜利的原因。就更大范围而言,人们不仅利用这一观点证明美国应该参加越战,并且试图用这一观点来解释美国在越南的失败。尽管如此,现在看来,军事干预的政治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人们想要更深入地研究政治组织和政治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竞争者和民众之间的关系的动机也是十分明显的。

一位学者在详述马基雅维利对于想要获得和保住权力的有野心的统治者提出建议时写道:

首先,新的统治者必须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他本人能够取代旧的统治者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必须采取比前任政府更有力和有效的措施,从而让民众感到更安全。被取代的前政权很少能够做到这些。……在这种情况下,民意的指向很容易发生改变。对原来政府的忠诚瓦解了,……民众开始寻找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安全、和平以及更好的法律的新的权威。[7]

这一研究试图确定国民党或国家主义政党在执政的末期是否真的,或在多大程度上“缺乏权威”。与此相对的,该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确定共产党在夺取政治权力后,在多大程度上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和忠诚。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是否真正被人们所拥戴,或者他们只是国民党犯下的错误和日本人暴行的受益者。


[1]中国历史学家把1945—1949年称作“解放战争时期”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别是1924—1927年和1927—1937年。

[2]这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有:鲍大可的《共产党接管前夕的中国》、杰克·贝尔登(Jack Belden)的《中国震撼世界》、德克·博迪(Derk Bodde)的《北京日记:革命的一年(1948—1949)》、韩丁(William Hinton)的《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以及约翰·F.梅尔比(John F. Melby)的《天命:中国内战录(1945—1949)》。详细书目可参阅本书最后的参考文献。

[3]见沃伦·F.伊尔奇曼(Warren F. Ilchman)和诺曼·托马斯·乌普霍夫(Norman Thomas Uphoff)的《变化中的政治经济》以及他们引用的资料。

[4]道格拉斯·派克(Douglas Pike):《越南共产党:南越民族解放阵线的组织和技巧》,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66年。

[5]参见此处,第73页。

[6]同上,第76页。

[7]查尔斯·W.亨德尔(Charles W. Hendel):《有关权威本质的探讨》,见卡尔·J.弗里德里希(Carl J. Friedrich)编《权威》,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58年,第1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