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第2/5页)

“多少有些察觉,实际胡宗南的野心,比谁都大。”

“是呀,宣案本就是大事,再加上每个人在其中都有所求,更复杂了,更了不得。”武伯英撅着嘴,“哼哼,别看现在我把怀疑放在蒋鼎文身上,也许反倒是胡宗南呢。目前谁都不能排除,绑架或者暗杀宣侠父,比原来我想的更复杂,就像金刚石,翻来覆去各个角,都能割人。”

罗子春冒失道:“你的野心也很大。”

武伯英又看到了原来那个罗子春,懵懂中却一针见血,就像生着见鬼眼的孩童。

“我觉得,让警察局调查何金玉这个案子更好,实际也没什么查的,就想通过他们,把洪富娃抓住,一切就真相大白了。烂腿老五不是这根绳子最重要的一段,却是末梢的绳头儿,但愿能抓住一扯,整个结就开了。”

“他们逮洪老五,倒也名正言顺。”

“掉车头,去警察局。”

武伯英按下午上班时点到了西安市警察局,局长杭毅也是黄埔系,和蒋鼎文一样给第一期的宣侠父、胡宗南等人当过队长,资格老职务低。论岁齿黄埔教官和学员是同龄人,在黄埔任职时都是年轻军官,相差不过三几岁,如蒋鼎文就只大胡宗南一岁。杭毅的做派更像个军人,不穿警服着军装办公。西安恢复军管,杭毅也是带着军管性质的警察局长。中华民国自建立以来,先是军政时期,接着是训政时期,还没进化到宪政时期,就又恢复了军政统治。杭毅和之前的马志贤比起来,更正派也更简单,说不清到底是超过还是逊色前任,从两个角度说就是两个结果。武伯英知道,杭毅为了使警察队伍更纯粹,拒绝在军统兼职,也不允许手下加入两统。这和马志贤很不相同,他不想搅浑水,所以湿不上鞋。这次宣侠父失踪,几方数层,就都没有怀疑过这个警察局长。

杭毅沉吟了片刻才婉拒道:“抓洪富娃,比较简单,但是我不想参与你们的纠葛。如果这个案子牵扯政治,我也不能帮你,我是负责治安刑案的。你完全可以去找徐亦觉或者刘天章,他们也有执法权,没必要让我的人协助你。”

武伯英知他假无为真圆滑,以圆滑对之:“洪富娃没有牵扯政治啊,谁说这恶棍跟政治有关呀,这号流氓能参与政治吗?”

杭毅被堵住:“可能没有,也没人说,你正调查宣案,我自个儿想的。”

武伯英一笑:“你也没想错,刚才我说他毒杀何金玉,光说因为街坊所托。也是我自个儿想的,何家在平民坊,应该和宣侠父失踪有点关系。要说起你不愿牵扯政治,那为什么要监视宣侠父,你可是监视人中最重要的一个。”

杭毅脸色非常不好看:“谁给你说的?”

“你都不告诉我,我也不能告诉你,按你说的不想牵扯你。”

杭毅思索了良久,终于怕了威胁:“好吧,我决定帮你,但还是不想牵扯其中,帮你也是想洗脱自身。我让最得力的手下,去搜寻抓捕洪富娃,但是只限于他。只限于侦缉大队长师应山,只限于追查何金玉之死,只限于抓捕洪富娃。别的那些乱七八糟,我不会再与你合作。”

武伯英点头:“这也就够了。”

武伯英知道师应山,职任警察局侦缉大队大队长,侦破刑案是个行家,全城闻名。他办过的一些案例,已经成为茶余饭后的街谈巷议,百姓对离奇案子总有不尽的好奇和热情。师应山被越传越神,几乎成了公案小说中的断判清官,省内发生的疑难案件,都要请去参与和指导。侦缉大队独立于警察局大院之外,在西大街北侧的大清真寺旁边,以便衣侦查为主,为了隐蔽自成一统。它是全局重点部门,编制、人员和任务相对保密,专破刑案、大案,办理难案、疑案。大队长师应山在警察局有着特殊的地位,虽然级别不甚高,地位却重要,超过了各个分局长和县局长,和副局长平起平坐。侦缉大队编制庞大,下分各式小队,可以满足破案的各种需要。人员都是警察精英,与一般的镇长、甲长、巡官、警佐不同,皆是探长、探员等便衣警察。

马志贤当局长那段时间,武伯英记得侦缉大队头子不是师应山,正是这两年被杭毅重用。他能在浙人治陕时期居于警察系统要位,一定有非同寻常的能力,而且不仅是破案能力。百姓对于警察局的评价,看的还是侦破刑案的水平,杭毅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再给警察局安插亲信,却从不动摇师应山的地位。并且局内自己之下谁和师应山作对,局外不管是谁和师应山为难,他都要偏袒以保住这个标杆,给自己赢来官声。

杭毅给师应山打电话召唤,回音出去办案。杭毅双手一摊,无奈道:“这个人忙得很,不过我会给他特别交代,放开手中其他案子,全力协助你抓捕洪富娃。这样吧,等他回来,我就叫他明早来局里等你。你明早再来,我当面给他交代,把你的事情办好。”

武伯英道:“那倒不必,杭局长你交代好了就行,我明早不来打扰了,直接去侦缉大队,和他面谈。”

杭毅迟疑了一下,点头应允:“这样也好。”

十三日吃过早饭,武伯英带着罗子春到了侦缉大队,师应山已等候多时。他身材不高,长相憨厚,神气里却透着精明。特别那双眼睛,武伯英感觉似曾相识,眼角上挑,眼线很长。他先自在腹中笑了,戏脸可不就这样,不管生旦净末,都是这种丹凤眼。师应山说西安腔带着点鼻音,去除不掉的陕北印记,尽管很轻,却也难改。

宾主寒暄落座,喝了两口茶,师应山笑道:“武专员,不记得我了?”

武伯英拧眉微笑,搜索了一遍记忆,从未打过交道。“实在想不起来。”

“你当调查处长时,我在马局长手下当警员,见过你几次。当时你官高名气大,一定不记得我了。”

武伯英朗然一笑:“你现在,才是官高名气大。”

“浪得虚名。”师应山并非谦虚,真情实意笑道,“不过有时也有好处,有些案子我一插手,罪犯害怕,破起来就容易些。除了这个,再也没啥好处了。”

武伯英评价:“师大队长果然是实在人。”

师应山收笑答:“还是做实在人好,你看你武专员,虽然事变后落寞了,机会一来又被重用。我也是,当时跟着马局长,不愿参与军特处,倒没有光明正大的理由。实在人的实在想法,就是抓闹事学生,抓共党分子,看着都不是坏人,心中不忍见。一心扑在破刑案上,果然就得了好报,机遇所致做了大队长。”

武伯英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有递进。“我有个老部下,也姓师,陕北人,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