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前程无量

他正迟疑, 却听皇上点了自己的名。

他忙道:“袁相,下官也是赞成此法的。今年的灾情前所未有,用些非常之法, 也未为不可。请袁相三思。”

景阳侯也站了出来, 道:“皇上, 臣附议。如今最怕是冰雪一消, 北狄人饿了一冬,大举南侵,确实需要尽早想办法让各地的粮食北运,以保军需。”

一时众大臣纷纷站边,争议之声此起彼伏。

相比之下, 站王尚书景阳侯的人要多过袁相太子一派。

皇上左看看右看看,啪地一拍龙案,道:“就依江凌所奏, 仍任江凌为赈灾钦差,由户部牵头即刻办理此事!这军令状倒也不必立了。若是谁想出个解决问题的法子,都要立个军令状, 日后谁还敢给朕献计献策!散朝!”

袁相老脸发黑, 白胡须抖得像在下面条, 太子眉头紧锁, 神色僵硬。

可皇上已经起身, 他们也不敢再多做纠缠。

皇上一走, 朝堂之上顿时气氛一变。

王尚书先就上前, 拍了拍江凌的左肩膀。

要不是江凌胆大,今日还不知要吵到什么时候。

景阳侯见这个女婿今日在殿上连袁相都斗倒了, 与有荣焉,也上前拍了拍江凌的右肩。

两大尚书, 一左一右,一文一武,俱是紫袍玉带,江凌居中,一身圆领青袍,实在显眼。

三人一齐往大殿外走,这气势叫文武百官见了,不由全啧啧称奇。

江凌一边往外走,一边不断有官员上来打招呼。他一边忙着跟人见礼,耳朵还没放过四面八方传来的窃窃私语。

自然有不少站他们一边的。

“这通身的气派,不愧是孝慧仁慈皇后的后人!”

“初生牛犊不怕虎,胆色才具都过人,日后前程无量啊。”

“你没瞧见,王尚书跟卫尚书都当他宝贝疙瘩一般捧着。更别说皇上,今日听了他的言语,连袁相的脸面都驳了!不得了,不得了哟。”

也有酸不溜秋的:“标新立异,这法子若是不管用,岂不灰头土脸?仕途尽毁?还立什么军令状,嫩啊!”

可立刻就有人替他反驳:“这你就不懂了吧?我敢保证,这法子定然管用!你就想想,咱们家中若有余粮,谁不抢着赶紧拿出来卖了,足足白赚一倍!”

江凌听得暗暗发笑,可比起得意,他更急着赶出宫去,饱餐一顿。

*

既然皇上都批准了,江凌与王尚书一商议,京中由王尚书主持大局,他亲自跑到昌县等受灾最重的地方,确保实施过程中不会有人故意捣乱。

景阳侯怕有人不满,还特意给他派了八个高手一路保护他的安全。又下令各地卫所,随时准备全力与各地官员配合,以防民乱。

赈灾的事一时进行得轰轰烈烈。

官府高价收粮的消息也一夜之间,传得沸沸扬扬。

便连长兴坊粮油铺子的钱掌柜也特意跑来请示锦鱼,要不要把铺子里的粮食趁机清空,回头等到粮价回落,再收购。

锦鱼因为听了钟哲的提醒,早早就存够了粮食。尤其是低价的杂粮。

如果真的清空,至少能多赚个四五千两。

可她想了想,跟钱掌柜道:“不必。这些粮食我另有用途,你们只按市价慢慢卖就成。记得涨价时比别家慢一日,降价跟别家一般快就是。”

绿柳庄一旦建起来,这些粮食还未必够用。

到时候也不知道粮价是高是低,现在卖了,一时买不回来,那么多人等粮开工,岂不是麻烦?

钱掌柜满脸疑惑,想了想问她为什么涨价还要比别家慢一日。

锦鱼笑道:“我想叫全京城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到咱们家买粮亏不了。”

反正灾情是一时的,这铺子的生意可是长久的。趁着这次的机会,把长兴坊粮号的粮价总是比别家便宜的名头打出去。

这也是她从国色天香园学到的经商经验。

国色天香的牡丹花还从来没开过,可凭借着几次宴会,尤其是题跋大会,如今在京里已经赫然成为第一名园。

虽然因为之前雪太大生意受了些影响,可是这一开年,订园子的人就络绎不绝,都是提前订的,尤其是三四月份。

梅掌柜看来订的人实在太多,开出一百两银子一日的价格,就这,也转眼就订到了五月初。

若不是她提前交待预留了十日自用,连她自己都订不上。

虽然粮铺与花园子不一样。可是这道理是相通的。

你总得有点儿别家没有的东西。

就好比现在。

粮价一天一个样。你若不涨价,全京城都来你这里买,你也坚持不了几天。

你若跟着别人一起涨,别人又何必舍近求远特意到你家来买呢?

谁家都有习惯了的老主顾。

所以稍微比别人晚涨价一日。

不出三天,怕是全京城的人都要笑话她的粮铺子掌柜迟钝,不够精明。

可是这一笑,便人人都知道,这里的粮价总比别家便宜一点。

如今粮价这样高,能省一点儿是一点。

还怕没人蜂拥而来?

想到此处,她又想到江凌卖梨膏的经验,得让人记住这铺子叫什么名字:“咱们这辅子,也没个正经的名字,都只叫长兴坊粮油铺子。不如再去写个匾额,叫人记住咱们家!”

钱掌柜道:“原是有名字的,叫福记。只因长兴坊只有咱们这一家粮油铺子,所以都只叫长兴坊粮油铺子了。”

锦鱼摇了摇头,道:“若是以后长兴坊多开了几间粮油铺子,岂不跟咱们混淆了?福记就很好,只是你们去打一块大大的匾挂上,再做一个表记。”

不识字的人也多。还是表记好记认。

她便随手拿了纸笔,画了一个圆戳子般的福字,递给钱掌柜:“用这个做表记。再把咱们家的铺子前头漆成麦穗黄。这就成了!”

不认字,也记不清表记的,颜色总能记得住了。

总之这铺子就得叫人记住才成。

不过锦鱼当时也没想到。

她这番与众不同的做法,后来居然真的把长兴坊整成了粮油一条街。

反正穷人的力气不值钱,为了省个十文八文的,真有人愿意走穿半个城来长兴坊买粮买油。

她这铺子生意越来越好,又是这坊里的独一家,虽然她把福记两个字到处贴,可大家还是习惯说长兴坊的粮油铺子。

就有那跟风的,还真就在长兴坊开起了几间粮油铺子,还都跟着把铺子也漆成麦穗黄。她也奈何不了人家。

渐渐地这里竟成了京城粮油一条街。

当然这都是后话。

*

处理完了粮油铺子,锦鱼便急着推进绿柳庄的事情。

之前是让鲁妈妈上街找人,如今一来人多,二来是真需要做活,却是不能再用同样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