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人人有份(第2/2页)

你看,这个老先生,怎么还咬文嚼字起来。

刚才已经提醒过他了,不要生分,不要见外,可他还是用这样的语气说话。

王谧严肃起来:“悦之,你要真心想要为我效命,现在其实也是有个好差事能给你的,就看你的想法了。”

袁悦之眼前一亮:“大王尽管说,袁某但凭差遣!”

但凭差遣这个话,说的就有点大了,王谧也没有这个意思,只是,他现在手下可以信任的人也不太多,而袁悦之总算是个有能力,也有信誉的老臣,不给他派点差事,实在是不合适。

实际上,事实就是如此。

袁悦之在王谧这里的定位,到底是个什么样?

尤其是和他的摸鱼好友范宁相比,到底谁优谁劣?

说句让范宁老人家伤心的话,在王谧这里,还真的就是袁悦之更有用一点。

虽然这个人脾气扭扭妮妮的,很是别扭,有的时候看起来,竟然是很不爷们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只能说,他的优点也是很明显的。

至少,他很正直,也是一个随着本心做事的人。

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那种事,他做不来,也不屑于去做。

远的不提,就看近些日子,自从王谧晋升琅琊王之后,他的表现就知道了。

他要是真的一心巴结上官,那在这个时候,不是正是他表现的好时机吗?

而且,本来他就算是和王谧一同起家的朋友,这个时候来上赶着表现,是理所应当的,也没人会说他什么。

但是,他就是不来。

他不但不来,甚至,还希望王谧去亲自邀请他出山,还端起架子来。可见,他只不过是有点小心眼,但真的没有坏心眼。

整个头脑还停留在过家家的水平上。

不过,若论做事的能力,袁悦之还是在范宁之上的,范宁是个学问人,人又舒缓懒散,指望着他打起精神来认真做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袁悦之还是和他不同的。

只要给个合适的平台,一个合适的差事,他是可以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的。

但他又是个纯粹的文臣,这一点对于他来说,是个挺大的障碍。

这一点和刘穆之、徐羡之他们不同。

他们这些人还年轻,以后跟着王谧征战沙场处理各种紧急要务,今后处理朝堂之上的事,奇谋百出,临机应变,都是可以锻炼出来的。

而且,从他们这些年轻人的本性来说,也都是很有野心的人。

但袁悦之就不同,他的野心有限,也不是那种可以晋升为全方位权臣的人,只能做辅助。

“过不了多久我就要率领大军再度北伐,到时候,你也要随军,授你舍人之职,专门书写讨敌檄文,如何?”

袁悦之屏住一口气,喜道:“好!”

“太好了!”

“老臣愿意效命!”

书写讨敌檄文?

这个差事还确实很适合他,需要出众的文采,充沛的情绪,这些要素袁悦之都具备。

况且,反正让他真的去领兵打仗,他也没那个能力,被派去写文章,不是正好吗?

完全达到对口工作。

要说,琅琊王对待他们这些老朋友确实是够体贴,不但是根据各个好兄弟的才能,分派给他们适合的工作,而且,还充分考虑到以后分猪肉的一些需求。

如今的袁悦之可以说是豪气纵横,特别有底气。

至少,将来,在论功行赏这个问题上,范宁不会是他的对手了。

这个老头子,人也太老了,又废,是不可能随军上战场了。

而在这个王朝草创的时期,有没有上过战场是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上过战场的人,封个亲王都是极有可能的事情,毕竟这是从龙之功,大得很。

可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呢?

就像是范宁这样的,不好意思,国公起跳,起点就不同,自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想到以后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压范宁一头,袁悦之就禁不住露出了笑容。

睡觉也香了,饭量也大了。

自从王府归来,他便闭门不出,一心钻研学问去了。

学问?

近来还有这种需要吗?

他又不是范宁,是真的要搞学问,要搞哲学的。

他也不是王恭,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拿着一本书在家里装X。

但是,他袁悦之也真的是有研究学问的必要的。

这个年代的讨伐檄文,那也是有固定的格式的,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写的。

一般的讨伐檄文都分为三个部分。

要细数敌方的各种罪孽,就比如如今盘踞在长安城的姚羌所部吧,那就要突出想当年他对中原沃土、百姓的残暴,桩桩恶行,每一件都要讲得清清楚楚。

第二个部分,就是要论证己方出兵的正当性。在目前这个年代,大晋北征的正当性,几乎已经不需要论证了,只要有眼睛,还有脑子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不管怎么说,大晋还是目前的正朔王朝。

虽然当年是弱了点,被从北方赶到了南方,这样几十年下来,确实是丢人的很。

但丢人是丢人的,正朔王朝并没有断绝也是真的。

只要是大晋王朝还有一口气在,北伐就是正当的,夺回故土就没有任何人可以置喙。

尤其是北方的那些部族,他们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是怎样对待晋人,他们当年的举动是多么的暴虐无道。

他们脚下侵占的这片土地,正是原本属于晋人的,晋人弱小的时候,他们强占,晋人也只是无可奈何而已,并不代表他们不想夺回故土。而当晋人实力强大之时,他们再次主张,这些强占故土的部落,也说不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