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请求(第2/3页)

“父亲不必担心,我见陛下不是为了姜家的事,而是为了国公府的事。当初姬蘅曾经交代了我一件事,要我亲自与陛下说明,我看如今已经差不多到了时间。父亲,我不会给姜家添麻烦的。”

她看上去说得很认真,也没有玩笑的样子,叶世杰却明白过来。他笑了笑,低声道:“有时候,我还真羡慕他。”

姜元柏看了姜梨一会儿,他越发得感到了力不从心。他一个马上要辞官的人了,而姬蘅却是洪孝帝最信任的臣子。那道赐婚的圣旨,几乎是洪孝帝给他的一个警告,姜元柏无法左右姜梨的亲事,也无法左右姜梨这个人。甚至从某种方面来说,姜梨现在已经是国公府的人了,就连叶家的人都住进了国公府,他能有什么办法,他不可能插手,也不敢插手国公府的事。

“我没有想过别的选择。”姜梨笑道。

因此,姜元柏便挥了挥手,认命般地道:“罢了,你要去就去吧。”

叶世杰盯着姜梨:“你就没有想过别的选择?”

姜梨笑起来:“谢谢父亲。”

“陛下已经赐婚了,”姜梨微微一笑,“我迟早都是国公府的人,还能去什么地方?”

乍然看见姜梨笑,姜元柏也怔了怔。自从姬蘅待命出征以后,姜元柏极少看见姜梨轻松地笑起来,大多数时候,她都看着院子里的天空出神,不必想也知道她想的是姬蘅。这个女儿看上去独立又大方,不过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还真是跟所有有了心上人的女孩子一样。

“听你的意思,”叶世杰看向她,“你不打算这么做?”

姜元柏忍不住试探道:“小梨,如果辞官后,我们要离开燕京……”

姜元柏做首辅这些年,也挡了不少人的路,虽然极大部分成王右相的人已经被清理干净,但难免还有漏之鱼。辞官后还呆在燕京城,难免不好。姜梨摇头:“父亲没有告诉我他的打算。”

“父亲,那让我留在这里,守着姜家吧。”姜梨回答。

“如果你爹辞官的话……”叶世杰道:“姜家应当不会呆在燕京城了,你们打算去哪里?”

她的眼睛仍旧如当年清澈干净,姜元柏却从这一句温和的话语中,窥见了她不可动摇的决心。他沉默了一会儿,才道:“你要想好。”

官场就是这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姜元柏做这些,不见得是多喜欢叶世杰,也是为了给姜家再留一条后路。不过对叶世杰来说,这也没什么不好。这些人脉在姜元柏手里,是姜家的催命符,在叶世杰手里,却能锦上添花,双赢的事情,也没什么不好。

“我早就想好了。”

姜元柏上次自从和姜梨说过打算辞官的意思后,果真是在着手退让的事了。只是和他交好的臣子颇多,朝中他的门生也颇多,一时需要处理的不少。但他总归也是在一件件去做,尤其是,姜梨看姜元柏的意思,是打算留一些人脉给叶世杰。等姜元柏两兄弟真正辞官后,许多年后,也许叶世杰能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再过不少年,姜家的子弟再入仕时,也许也能得到叶世杰的照拂。

姜元柏定定地看着姜梨,忽然有些迷惑。姜梨这性子,令他有一瞬间想到了早逝的叶珍珍。当年叶珍珍死得早,后来他娶了季淑然,自以为幸福美满,关于叶珍珍,倒是很少想起了。但看着姜梨的模样,他却想到,似乎很多年前的叶珍珍,也是这般固执。

叶世杰闻言,点了点头,“也是。”

当时的姜老夫人前去叶家提亲,虽然姜家是官家,但叶家竟然最开始还不大乐意。怕的就是叶珍珍嫁过去因为出身商户受委屈。可叶珍珍自己在后院里瞧见了姜元柏,回头就告诉叶老夫人,她要嫁。

姜梨笑了笑,道:“这个时候,对姜家来说,能全身而退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吧。”

等叶珍珍过门之后,主动将这件事讲给姜元柏听,姜元柏心中还笑话她痴笨。世上女子都要拿乔,生怕别人将自己看得低了。喜欢一个男子,十分也要说得只有三分,可叶珍珍却从不说谎,她很直接地告诉姜元柏,她真是喜欢他极了。

叶世杰对姜梨道:“你爹近来将我引荐给了他交好的几位大臣,我看他的样子,似乎是打算退让了。”

姜梨和叶珍珍一点儿也不像,她理智得多,也狡猾得多,可现在的她和叶珍珍又十分相像,都是一样的坦率,一样的毫不隐瞒自己的心意,是什么就说什么。

叶世杰将朝中的事情讲给姜梨听,越是这样的关头,越是用人之际。一些中庸之臣便选择自保之路,唯唯诺诺不敢出头,而叶世杰却是年纪正好的青年,一腔热血,直言不讳,倒是越发的被洪孝帝倚重起来。当然,他的器重得的如此之快,也和薛怀远在背后指点脱不了干系。

这算是一件好事吗?姜元柏迷迷糊糊地想,叶珍珍之所以会不得善终,是因为被季淑然算计,说到底还是因自己而起,但姜元柏心底也承认,正因为叶珍珍毫不保留的爱意,他的心里其实是有一些瞧不上叶珍珍的。

朝臣们也是苦不堪言,这历来改朝换代,一朝天子一朝臣,谁也不想成为被牺牲的那个。才走了一个成王,就又来了一个殷之黎,可真是令人头疼。

姬蘅呢?姬蘅看到姜梨如此坦率地将自己的心意表达出来,他会怎么样?他会像自己一样因此看轻姜梨,甚至辜负姜梨吗?

青州以南已经改朝换代,百姓们不大清楚,朝野之中的臣子却是再清楚不过。许多臣子心中就有了旁的计较,这小皇子虽然在和成王的针锋中胜了,可殷之黎并非成王。殷之黎最大的依仗是那只战无不胜的殷家兵,而洪孝帝手下,新的将领还尚且稚嫩,倒是有只金吾军,可惜多年不用,且当年的金吾将军已经死了,虽然肃国公自己带命出征,但他可从来没上过战场,胜算有几成,尚未可知。

他看着面前的女儿,女孩子亭亭玉立,温软动人,眉目间的坚毅却怎么都不能撼动一分。

倘若洪孝帝是个暴君,只怕过去那些戏文里的,百姓大开城门欢迎叛军进城的事情就要发生了。好在洪孝帝还算个明君,否则凭借殷之黎的法子,不战而胜也是有可能的。

罢了,姜元柏心中长叹一声,这都是命。命里如何,他一介凡人,怎能看得明白?

然而知情人却晓得,其实不然。殷湛为了这一日,筹谋多年,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其实比成王的筹码多多了。他的兵马这几十年来都没有松懈过一日,一旦放出来,仿佛厉兽出笼,势不可挡。而殷之黎从小被殷湛训练,当他温文尔雅的时候,看上去像个无害的翩翩公子,当他作为将军的时候,战术精湛。且很有头脑,先是从青州以南包围。北燕的人们过了这么多年太平日子,早已疏于战术,竟被殷之黎一连拿下好几座城池,丢盔弃甲。而殷之黎进城以后,也并未让士兵烧杀掳掠,并不欺负百姓,反而十分有理,竟是要做出几分仁治的意思。因此,被他收服的城池里的百姓,倒没有剧烈地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