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痛事(第3/4页)

“走之前,不和姜二小姐打个招呼么?”孔六迟疑地问道,“毕竟你们如今已经订了亲,她是你的未婚妻,这种事,还是与她知会一声为好。”

殷湛看了她一眼,殷之情被殷湛的目光吓了一跳,殷湛的目光格外冰冷,好像在看一个陌生人。虽然殷之情知道,殷湛向来最疼的是哥哥,但也不曾用这般的眼神看过她,她不由得后退了一步。

“不必。”姬蘅道:“她知道了会担心。”

殷之情这些日子也消瘦了些,因为姬蘅和姜梨定亲的缘故。不过她到底性子热烈爽朗,已经努力在走出来,至少没有一心沉浸在痛苦之中。

众人沉默,这一趟有多凶险,谁都知道。姬蘅和殷湛之间,注定会有这么一场生死较量,他们彼此互为诱饵,兵行险招,谁都藏有后手,谁都想做那只最后的黄雀。谁也不会善罢甘休,但这一场谁是最后的胜者,都说不定。姬蘅筹谋了几十年,殷湛何尝不是?

他从宫里回来的时候还很早,但府里的人都以为他不在,因他一回府就把自己关在了书房中。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殷湛从书房里走出来的时候,下人们还吓了一跳,殷之情道:“父亲,原来你在家,我还以为你出去了。”

也许甚至于他们之间的差别都只在毫厘,全凭老天偏心,多赏谁一些运气罢了。

殷湛回到了殷家。

“我已经准备好了。”孔六道,“燕京城这边都安排妥当。”

只是不说罢了。

“好。”姬蘅道:“陆玑,你也留在燕京。”

苏公公站在门口,仿佛万事都不入耳似的,神情不变,只是心中却叹了口气。都说人前显贵,人后必然受罪。旁人只看到了陛下和肃国公如今的得意,谁知道,这些年他们过得又有多艰难。

“大人,”陆玑眉头一皱,“此番你一人前往,恐是凶险至极。如今正是关键时候,万万出不得闪失,以身涉险并非上上策。”

“会的,”姬蘅笑了一下,“不管是为了陛下,还是姬家,臣都会……亲手杀了他。”

“殷湛的兵马留在北燕各地,燕京为重,他离开为诱饵,身边不会带许多人。我要诱他出来,当然不能兵马围绕,但也不是全无办法。”姬蘅淡淡一笑,“这一次,非置他于死地不可。”

“姬蘅,你一定要平安回来。”洪孝帝道。

他说话的时候,慢慢抚上了面前那棵小树的树枝,随即笑了,“他也是一样。”

是的,很早之前,他就知道会有这么一日。走到这一步,并不容易,成王的彻底溃败,殷湛的归来,全都在他们掌握之中,他们小心翼翼筹谋,临到头了,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岁月如梭。

国公府花圃里的事情,似乎无人知道。姬老将军的书房里,却是点着灯。

洪孝帝长长叹息一声。

他虽老当益壮,精力旺盛,但每晚都歇得早,说是早睡早起有助于延年益寿。这么多年,他的确看上去比同龄的老人都要强壮年轻。但老将军是不可能和年轻将军相比的,就譬如这满屋子的兵器盔甲,全都生了锈,落满尘埃,即便他经常擦拭,也像是迟暮的英雄,令人惋惜。

“陛下,这件事情,臣已经筹谋多年,如果不是臣来做,其他人也许无法成功。到那时候,未免功亏一篑。”姬蘅神情不变,“臣意已决,请陛下成全。”

他慢慢地从这些兵器面前走过,他伸手抚过金色的甲胄,坚硬的盔甲,威武的长枪,凶悍的大刀……每走过一件兵器面前时,他都在驻足停下来,静静地站一会儿,似乎在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他的脸上,显出一些回忆的神色来,到了最后,他走到了一方宝剑面前。

“你真的决定了?”洪孝帝问,“朕并不愿意你冒险。”

宝剑的剑鞘上,镶着晶莹的红宝石,雕刻着繁复的花纹,而剑身通体雪亮,轻巧纤薄,从剑鞘里抽出来的时候,却夺目令人不可逼视,一股凶悍的杀气扑面而来。

也许这是因为一开始姬蘅就告诉了自己他的打算,又或是姬蘅从来都恪守一个臣子的本分。他看起来行事无忌,其实精准地把握住了距离,以至于让洪孝帝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他。

这是上过战场的宝剑,名曰“青冥”,从他开始,到姬暝寒结束,姬蘅却不肯用剑,他平日里只用一把扇子,姬老将军说过很多次不要让他用这种花里胡哨的东西,但姬蘅却自顾自根本不听。

但洪孝帝自己知道不是。他和姬蘅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大约是同病相怜,又或是同仇敌忾。姬蘅对于洪孝帝,不仅是一个筹码,一个可靠的臣子,从某些方面来说,姬蘅还能算是他孤独的帝王生涯里,值得信任的朋友。

他喜欢那种顷刻之间取人性命,还姿态优雅好看的东西。

但这样的君臣,到底关系是不牢靠的,似乎存在一些相互利用的嫌疑。况且洪孝帝当初能怀疑右相,如何不会提防姬蘅?

姬老将军把“青冥”从墙上取了下来,他走到桌前,找了一方布,慢慢擦拭起来。

旁人起初认为姬蘅效忠于洪孝帝,并不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成王还在的时候,洪孝帝的势力衰微,随时都能被成王取而代之。成王的事情过后,众人才发现,这个向来他们不看好的帝王,才是一只真正沉睡的狮子。姬蘅从一开始,就敏锐地挑选了最强大的人。

随着布巾擦拭,宝剑越发雪亮,拿在手上,似乎有一种错觉,剑在鸣动,铮铮然发出声响。

洪孝帝从奏折中抬起头来,看向姬蘅。

“老伙计,”姬老将军爱惜地擦拭着,将它拿在手中,仿佛面对一个阔别多年的朋友,还是多年以前一同上过战场的兄弟,“我老了,你还是这么凶猛。”

“陛下。”他开门见山,“时机已经到了。”

剑握在老将军的手里,依稀可以看得见当年画面,年轻的将军手持宝剑,驰骋沙场,英勇无畏的英姿。然后时光匆匆打碎,物是人非,剑是此剑,人非故人。

姬蘅走了进去,年轻的皇帝坐在桌前,桌上是厚厚的奏折。

他呆呆地握着剑,惆怅地坐了好一会儿。旁人看到,定会讶然这向来开朗快乐的老人,何以有这般悲伤的时候。

姬蘅进了宫,穿过长廊,走过大殿,苏公公将他引进了皇帝的御书房,退到了门外。

他擦好了剑,把剑放回了剑鞘,搁在桌上。灯火静静地燃烧着,照亮了老将军的眼睛,也照亮了他眼里的泪。

他能听得出来姬蘅话语里的重重杀机,带着迫不及待的欢喜。他突然感到有些紧张起来,紧张时间不够用,他兀地转过身,快步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