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安南故土,自古以来(第2/2页)

广西是边疆战事,戚继光主动提广西的战事,就是不想要领兵和明廷作战。

苏泽倒是理解他的想法,于是顺水推舟的说道:

“戚帅是对广西瑶乱有想法?”

戚继光却摇头说道:

“广西瑶乱已平,属下说的不是广西。”

“不是广西?”

“安南。”

戚继光说道:“属下少时读东汉伏波将军传,立志学习兵法和武艺,现在安南内乱,正是效法伏波将军收复安南的好时机啊!”

伏波将军,就是东汉初年名将马援。

马援曾经带兵入安南,平定了二征叛乱,重新将安南纳入东汉的版图。

而马援正是戚继光从小的偶像,戚继光对于安南念念不忘也是理所当然的。

戚继光用碗筷在桌子上摆上,讲起了安南的局势。

“安南后黎朝,始建于成祖年间,当年成祖朝曾经派遣大将征服安南,但是因为安南远离中土已久,加上派去安定安南的文臣武将急躁,安南叛乱不断。”

“后黎国主黎利乘乱而起,自号后黎太祖,后来明廷吃了败仗退出安南,就册封黎利为安南王,两国订立黎氏向明三年一贡之例,大明不干涉安南内政,将安南定为不征之国。”

“后来黎朝传之数代,权臣莫登庸夺了黎家的王位。”

“后黎朝旧臣的武文渊,‘以登庸之乱,出据宣光’,拥兵万人,意图打击莫朝,曾经在嘉靖十六年向明廷求助,希望明兵南下,但是明廷以安南为‘不征之国’为由,拒绝了武文渊的出兵请求。”

“如今安南的局势,是莫朝盘踞在安南北方,旧黎朝则在南方,形成南北对峙之势。”

“而这旧黎朝中,黎主也不过是汉献帝,真正把持旧黎国政的,是旧黎翁婿两代权臣。”

“先是阮淦辅佐黎主,占据安南清化府,重建了旧黎朝廷后,阮淦被毒死,现在执掌旧黎国政的,是阮淦的女婿郑检。”

“阮淦去世后,其婿郑检封为都将,节制各处水步诸营,兼总内外平章军国重事,太师谅国公,事无大小皆得便宜裁决,然后奏闻,掌握了黎朝军政大权。”

“此时莫朝国主为权臣莫登庸之子莫福源,要说这莫朝内部也是争斗不休,去年莫登庸才平定了弟弟莫正中的叛乱,稳定住了莫朝的局势。”

“如今安南,正是北莫南黎相争的时代,也正是我们介入安南事务的最好时机。”

戚继光看向苏泽,他这一路上不断的打探安南的情况,还在潮州询问了很多安南的商人,总算是将如今安南的局势打探清楚。

这安南的情况之复杂,等于是将中原魏晋南北朝历史浓缩了一遍,一个个权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整个安南是叛臣不断,短短一百多年改朝换代多次。

莫朝叛乱还没坐稳,就有阮氏扶持旧黎复国占据南方,而阮氏权臣身死,又被其女婿郑检掌控了旧黎。

而苏泽知道的历史,要比这段还精彩。

在他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在北方莫朝还在的时候,旧黎内部再次分裂。

旧黎权臣郑检,在击败了北方莫朝之后,他的舅子,也就是曾经旧黎权臣阮淦之子阮潢又逃到了南方,建立阮朝。

北郑南阮又缠斗了好几代人。

苏泽看向戚继光说道:

“安南是我中原故地,用中原衣冠制度,我本来也是想要收复安南的。”

“不过明成祖的教训在前,要如何出兵安南呢?”

虽然现在安南拉胯,但是苏泽也没有小觑这个地方。

安南北方为山区,南方为密林,想要占领和征服是很困难的。

后世不知道多少大国在安南身上吃了亏。

戚继光说道:

“安南之富庶,都在交州,也就是当年交趾布政使司所在,现在安南称之为东京。”

“交州富庶,历来是安南治所,这里是平原粮仓,也是如今旧黎的国都所在。”

“至于出兵的理由。”

戚继光露出笑容说道:

“后黎朝旧臣的武文渊,曾经以后黎国主的名义,请明廷入安南平叛。”

“现任北莫的国主的弟弟莫正中就在广西。”

戚继光看向苏泽,等待他做决定。

可是苏泽却摇头说道:

“后黎和北莫,皆是伪朝也,我们难道要为伪朝出兵作战?那日后攻下安南,岂不是还要再扶持伪主?”

“安南这些僭主乱臣,就是安南无法归化之源,今日扶持起来一个伪主,明日就有人再打着旗号出来造反,明廷吃的亏难道还要再吃一次吗?”

戚继光低下头。

苏泽说道:“安南自古以来就是我中原故土,既然要出兵,又何须打着这些伪朝的名义?”

“广西瑶乱的首领逃入安南,根据我们的情报,已经被安南伪莫朝收留,我已经让俞咨皋通令北莫伪朝,限期交出叛乱的瑶乱匪首,以及逃入安南的叛军。”

苏泽接着站起来说道:“我欲拜戚帅为征南将军,在两广组建第六旅,南征安南。”

戚继光惊讶的看向苏泽,没想到苏泽竟然选了这么一个选项。

他立刻又振奋起来,收复自古以来的旧土,这个口号正对他的胃口!

戚继光说道:“既然大都督委以重任,那有些话戚某就提前问了。”

“第六旅员额多少人,军官从何处选任,武器装备如何配备?”

戚继光看向苏泽说道:“大都督,您给我多少兵收复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