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细胞(第4/4页)

“虚空皆气,显则谓之有,隐则谓之无,有是实有,无则非无,太虚之中,乃是实存之气,除此再无他物。”

翻译翻译,什么意思?

这就是将气看作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根源,这就在根本上否定了气之上还有其他存在的可能性,没有给“天理”“人心”等形而上的超凡之物留下任何位置。

姜星火他们不仅要证明“气”的存在就是细胞的客观物质存在,而且还要断绝程朱理学“理气二元论”的道统根基,摧毁程朱理学的世界观。

这种思想在这个时代属于划时代,但在姜星火前世的明末却有个专属的学术名词。

——气一元论!

而在姜星火手里,就是“物质一元世界论”。

但是“气”这个概念,在儒家的理论结构里,还不完全等同于物质。

“气一元论”给程朱理学带来的巨大破坏作用,几乎在下一瞬间,就被众位大儒所意识到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之前所谓的“君子正阳气、小人阴邪气”,并不是单纯的无知,而是这里还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理学基础架构,那就是人性到底是什么?是善还是恶,还是非善非恶,从孟子以来,就一直没有定论,直到张载第一次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人性问题的争论才告一段落。

而张载的人性论在宋明理学是一个非常大的理论突破。

就是因为张载把“太虚即气”的观点,延伸到了人与万物都源于天地之气,因此人性通于天性,天地之性是纯粹的,自从鸿蒙开辟,才有阴阳五行的差别,而气质之性善恶混杂,是有个体差异的,与父母的遗传、地理环境、社会条件都有关系。

也就是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弗性焉”。

可是现在一旦“气”被证实成为细胞,那么固然也可以用遗传因素这些来解释人性,可最关键的“人性通于天性”就解释不通了。

“人性通于天性”解释不通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程朱理学构建的人欲与天理之间的绝对对立关系,失去了跟脚逻辑。

张载说人性通于天性,天地之性是纯粹的善,但实际上天地真的是如此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世界规律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

“天地之性”其实就是程朱理学推崇的伦理道德,是为了给儒家伦理道德寻找一个超越性的、先验性的支撑。

文丞相的那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是怎么来的?就是来自于这套理论。

而“气一元论”,杀伤的不仅是所谓的正气、邪气,更是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必然逻辑。

直到这时,杨士奇才明白,姜星火打算怎么破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绝杀。

可惜,晚了。